中国传统文化教案(附:思考题)德州学院历史系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文化概论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族精神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第四节、伊斯兰教第五节、民间秘密宗教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第六章中国传统衣食住行第一节、中国传统服饰第二节、中国传统饮食第三节、中国传统建筑第四节、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第五节、中国传统节日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学第二节、中国传统艺术第八章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第一节、中国传统天文历法第二节、中国传统医药学第三节、中国传统数学第四节、中国传统科技发明第九章中国传统教育科举第一节、中国传统教育第二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十章中国传统谋略第一节、中国传统政治谋略第二节、中国传统军事谋略第三节、中国传统人生谋略第十一章中国古代文物鉴赏第一节、中国古代陶瓷第二节、中国古代玉器第三节、中国古代青铜器第四节、中国古代钱币第五节、中国古代兵器第十二章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第一节、中西自然观比较第二节、中西价值取向比较第三节、中西思维方式比较第一章绪论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如何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方向性大问题。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学贯古今,会通中西,既保持自身的历史文化精华,又吸收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努力建构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节文化概论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文化的本义“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写作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说文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悖,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拉丁文原义为耕耘、居住、操作。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祀、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此后,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定义,至1951年西方学者对文化已有164种定义(参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克拉克洪1952年发表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文化热,文化的定义越来越多,据2000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之《文化周刊》141期许嘉璐《文化与语言》一文,目前已有500种之多。我国对文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前后,以张之洞、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五四运动时期,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