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应该是下面哪一幅图所代表的作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应是《诗经》,而A、C、D三项都不是诗歌,而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故可排除。答案:B2.有人这样评价一部先秦文学著作:“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该著作是()A.《诗经》B.《离骚》C.《三国演义》D.《山海经》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特点方面: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3.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离骚》B.《子虚赋》C.《论语》D.《诗经》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从材料“南方倾向抒情”说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离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抒情”的艺术特征。答案:A4.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不相符的是()A.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B.诗仙猛烈地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其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C.杜甫赞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D.郭沫若赞诗仙“世上疮痍,诗中圣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解析:“诗仙”指李白,而郭沫若赞扬的是杜甫,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5.唐诗某一作品片断是:“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的作者最可能是()A.李白B.柳永C.李清照D.杜甫解析: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作更多地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该诗中“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及“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就体现了这一风格。答案:D6.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①传奇出现②词成为文化主流③瓦子、勾栏兴起④出现许多话本⑤杂剧产生⑥绘画成为商品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解析:可用排除法,“传奇”出现在唐朝而不是宋朝,可排除①。其他文化现象都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有关。答案:D7.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A.苏东坡B.李清照C.辛弃疾D.陆游解析:据题干分析,描写的是豪放派词人,而且是在南宋时期,所以是辛弃疾。答案:C8.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A.东汉的洛阳B.唐末的长安C.北宋的开封D.明初的南京解析:关汉卿《窦娥冤》出现在元代,故A、B、C都可以排除。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18分)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归类四幅图片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并说明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6分)(2)图二、四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6分)(3)这四幅图中,所列的作品或作家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如何?(6分)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第(1)问属基础知识,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结合二人生活时代的共同特点;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图一、四反映了现实主义风格;图二、三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前者反映社会现实,内容丰富,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后者运用大量的象征、比喻描绘了一幅幅雄奇瑰丽的图画。(2)作品内容揭露政治的黑暗,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基本相同,屈原是楚国大夫,因小人诬陷而被流放;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3)《诗经》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