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品味醇厚香甜的文言美酒——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讲座主讲人:城区骨干教师项嵘导言: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一篇作品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我邀同学们来品一品这壶醇厚香甜的美酒——文言文,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文言文阅读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和大家作一下交流。一、考点解析(正确的复习方法就象是吕洞宾那只神奇的手指,点石成金)(一)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朗读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只知死读,不明文句结构(分不清句读或朗读节奏),终究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鉴于此,历年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也时常出现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题目。(句中停顿)例如: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停顿潭中鱼可百许头。译文:潭中的鱼大概有一百多条。潭中鱼/可百许头(语境、主语谓语之间等)(我们再来看看句间的停顿)例如:用“/”给下文断句。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度的快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③。”[方法指津]1、通文意。拿到一个文言文篇段,先不要急着进入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2、标名词。标名词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3、看虚词。比如发语词等句首虚词:夫、盖、初、唯、斯,常常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用句式。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句式规则和固定结构5、明修辞。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古人善用修辞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口诀:曰后冒(:),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画句号(。),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二)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1、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考查,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例如: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②词义缩小。例如“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的意思。今义为专指男子的配偶。③词义转移。例如“交通”,古代是“交错相通”的意思;现代汉语专指“海陆空运输事业总称”。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