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大豆抗虫育种摘要:在已有的7年工作基础上,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继续于2000年和2001年对51份大豆材料开展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抗性的鉴定工作。综合分析1993—2001年历年各次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发现虽然每年抗性鉴定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各品种的抗性水平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对各年抗性鉴定分级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9年综合抗性分级结果,确立了10个较为稳定、并具一定代表性的抗感材料,作为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综合虫种抗性鉴定的标准品种。分别是,抗性材料:吴江青豆3、PI227687、沔阳白毛豆、通山薄皮黄豆甲、赶泰-2-2;感性材料:山东大豆、大青瓤黑豆、矮杆黄、商丘7602和皖82-178。大豆受多种食叶性害虫的危害,常年造成大豆产量损失和品质降低。南京地区主要大豆食叶性害虫有斜纹夜蛾、豆卷叶螟、大豆造桥虫等,且田间害虫种群结构随年份而动态变化,大豆抗食叶性害虫育种必须采取多抗的策略[1]。因此,鉴定、筛选对害虫具综合抗性的基因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自1983年起开展了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的资源鉴定、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该单位从所保持的6724份国内外大豆资源中筛选出了一批对南京地区食叶性害虫具抗及感性的资源,并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对这些抗感资源及其他一些材料进行了多年的抗性鉴定,提出了一套以植株叶片受害程度为依据的抗性指标目测法和标准品种分级方法[2,3]。1.2试验设计51份抗感资源于2000、2001年6月份种植于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随机区组设计,6次重复。穴播,穴距0.70×0.80m;每穴留苗4株;试验地四周种植保护区。除播前撒施呋喃丹以杀灭地下害虫及上年虫蛹外,大豆整个生长期间不施用任何杀虫剂。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1.3观察记载以叶面积损失百分数作为抗虫性指标[2,6,7],参照崔章林、盖钧镒提出的在南京生态条件下,可以利用自然虫源在8月10日至9月20日进行大豆抗食叶性害虫鉴定的结论[2],再根据田间实际大豆受害后叶面积损失情况,2000、2001年分别观察记载4次和3次,观察记载日期为2000年8月24日、9月1日、9月8日、9月15日;2001年9月4日、9月13日、9月21日。在目测叶面积损失百分率时,以相差5%作为一个记录值。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一般包括对综合虫种抗性鉴定,对单一虫种抗性鉴定(植株反应,虫体反应)[5~7,11,12]。抗性育种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生产,只有那些在田间自然环境条件下综合抗性优良的品种(品系)才有可能被使用者接受。因而,田间综合虫种抗性鉴定对于最终品种抗性的评价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田间综合虫种抗性鉴定是大豆在田间自然环境条件下对多种食叶性害虫抗性的总体表现,大豆对不同的食叶性害虫虫种的抗性表现不同,害虫群体结构在年份间也有较大的差异,故年份间的鉴定结果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本文的分析,单凭某一年的鉴定结果评价品种的抗性水平,则会有较大的风险性,综合多年的鉴定结果品种抗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其鉴定方法才是有效的,故要强调使用多年综合鉴定的结果。另外,有些材料在各年份间抗感表现尤其稳定,可能具有对各种主要害虫的多抗(或感)性,因而可作为标准品种,作为以后抗性鉴定的对照,以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这种鉴定方法的可靠性。——吴业春,王慧,吴巧娟等,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抗性的相对稳定性,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4):66-70第3页共8页第2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8页第4页共8页第3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8页第5页共8页第4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页共8页——崔章林,盖钧益,大豆抗食性害虫研究进展,大豆科学,1996,15(2):149-158摘要:本研究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鉴定了从6724份大豆资源中筛选获得的46份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