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12页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下)抉择之六:变“公共产品”为“城市商品”经济学家都认为,灯塔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现实中确实也是由政府提供。但科斯考察了英国17世纪下页到18世纪上页的历史,发现那时灯塔是由私人提供的,而且并没有表现出私人缺乏投资于灯塔的动力,以及缺乏经济效率。在我国,轨道交通部门过去是彻底的计划体制,城市地铁和其他轨道交通皆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出面经营。最近上海市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轨道交通投融资体制。对此,复旦大学教授张军评论说:市场其实是一种理念。第一节城市管理观念的欠帐管理学中有一个成本法则,说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销售阶段解决,付出的成本之比是1:10:100!观念存在于任何一个决策之前,观念上欠了一笔帐,要在建设中第2页共212页第1页共2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12页付出百倍的代价!一、公共产品的短缺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人们消费公共产品在支出中的比重,会不断加大。简单说,吃饭穿衣将越来越不占消费的大头,而接受高等教育、享受艺术、文化,享受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等等,在支出的比例会上升。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告别了短缺时代,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城市化开始进人加速阶段,而作为公共产品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消费品相反,越发显得短缺。有统计说,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供水不足问题;约70%的城市尚未形成城市干道网,交通不畅、道路堵塞十分严重;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仅60%左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10%。如果考虑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短缺,是在本来就很低的服务标准下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更显严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的人均消费水平均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第3页共212页第2页共2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12页差距。我国城市燃气气化率仅60%左右;北方地区的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还不足20%,供热标准还比较低,相当多实际上需要采暖供热的城市还未建立供热系统;城市热水供应系统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1/6~l/10;城市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和建议,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一般应维持在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5%的水平上,或者为固定资产投资的10%~15%,这样才能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需求相协调。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起飞阶段,保持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是十分关键的。许多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已达到很高水平、经济总量巨大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维持在l.5%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左右。而我国地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不足1%,最高年份也仅达到1.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长期第4页共212页第3页共2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212页不足3%.最高年份亦仅为4.1%。依据国际经验,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城市交通、电力和电讯业投资的增长应快于加工工业投资增长,没有这些部门的超前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成功起飞。在中国特定的体制背景下,公共物品的投资基本依靠政府进行,而政府财力又难以全部满足投资需要,这使得其供给严重滞后于加工工业发展,成为经济起飞的瓶颈障碍。二、公共产品的短缺源于思路短缺公共产品短缺的背后,是城市经营思路的短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的影响,并不是有形的工程和企业,而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提到城市水、电、气、热、公交等公共产品,长期都是财政补贴的行业,其商品属性被忽视,基本上被看作是无偿的福利性分配。政府以财政补贴方式来维持其低效运营。这样的公共经济建设的量越大,政府背的包袱就越重,形成“建设越多、亏损越大;投资越多,黑洞越深”的恶性循环。公共产品的价格强制,使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价格调节机制失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