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7页·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专栏·不同时空条件的地质工作与经济发展需求方克定(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3)11~12-0845-05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因时空条件而异:在时间上演进是动态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1与时俱进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长时期中,对地质工作的总体需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与之相适应的地质工作在惯性作用下逐渐从需求驱动演变为供给驱动。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转换时期,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地质工作也要随着以新的主导需求取代原来的供给驱动才能跟上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中国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驱动力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1.1中国地质工作的不同定位和需求1952年初,中央政府制定了国家“一五”计划草案,工业建设以原材料、燃料和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为主导,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要求准时交出工、矿业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当年8月成立地质部,年末提出地质工作大转变、大发展的方针。地质部门被赋予“工业尖兵”、“地下情况的侦察部”等光荣称号。1960—1962年,北方地区3年大旱,中央要求地质工作支援晋冀鲁豫抗旱斗争,一度把抗旱备荒作为地质工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以后转为“保粮、保钢、保尖端”的基本要求。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已20多年了,全国水文地质情况还不清楚。……现在要补这一课。当年筹组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作为“经济建设先行”的地质工作,总的侧重于工业建设领域,1979年形成“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大体上延续到20世纪末期。在新旧世纪之交,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中国的基本战略。地质工作重新定位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工作或重要基石。为增强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并谋求地质工作自身的可持续性,今后在继续服从于、服务于工业化的根本要求的同时,还要拓宽地质工作功能,开创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服务;从强调经济建设的前期性到既坚持前期性又统筹兼顾建设全过程;从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基础到覆盖多门类的自然资源基础;从加固可持续发展的3个支柱到渗入第一、二、三产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产业调整、重组过程中,中国地质工作的行业属性已从独立的地质勘查业门类转变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门类,兼跨有关产业门类。这反映出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科技含量的内在要求,与科教兴国战略相吻合。1.2与“两次现代化”相对应的地质工作需求在18—20世纪上半叶基于工业经济(社会)的第一次现代化和20世纪下半叶基于后工业经济(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处于不同位态的地质工作目标、任务都有所不同(表1)。第2页共47页第1页共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7页(1)基本实现工业化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对地质工作来说,应当特别注意2点:一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下,重工业再度大发展。这一方面将加快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对能源和原材料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能源、交通作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重现,提醒人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但是,中国矿业生产要素市场不发育、不配套的状况,累及商业性矿产地质工作发展滞后,反过来又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性和重工业的基础稳固性,这个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涉及农业、能源、材料、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十大产业,对地质科技含量都有特定的要求。除重点科技项目外,对重点矿种和重点地区都要加强部署,找大矿、找富矿,发挥综合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支持建立节约资源的新型发展模式,走跨越式的中国资源消费之路。逐步创造条件,谋求新型能源结构和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并为防治环境污染提供地学信息。属地化地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