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创业板开通,风险兴旺。我国正加快建立金融大国资本大国的进程。在投中,人的因素是关键。但人的因素极其复杂,鲜有文章谈及商战中人的因素的判断和把控。本文围绕投融资中人的因素展开讨论,涉及畸形的投融资关系、人的类型分析、提出把控人的因素的若干建议,以提高的成功率。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风险投资的概念随着互联网热潮来到中国,人们渐渐地熟知了“投资是投人”的说法。例如:“是投资一流的项目、二流的团队还是投资一流的团队、二流的项目”,大家都回答应该投资后者,理由是一流的团队能把二流的项目打造成功。在经历了许多投融资的坎坷、磨难和悲喜剧之后,人们深刻理解到:“投资是投人”实质上包括投资方和项目方双方的相互考量,不仅投资方对于项目方要做尽职调查,项目方也要对投资方进行甄选。只有对双方能力、人品有相当的彼此认可,才能降低风投的风险。追求人品和能力兼优投融资方能降低风险回顾十多年来风投若干畸型技术方对投资方的“钓鱼工程”上世纪90年代末,中关村某著名高科技企业的研发骨干被拉出来,作为技术方与做贸易的某民营老板合资,专攻国家信息工程项目。技术方告诉投资方,仅仅投资几十万就可以做起来(如今尽人皆知,高科技项目的技术研发是个无底洞,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绝非是几十万可行之事)。老板想从传统行业向高科技发展,几十万又不多,于是就决定合资。不料资金远远不够,国家项目推迟启动,技术方一再要求追加投资。老板也不甘心前期投资打水漂,咬牙硬着头皮前行,累计两年投入了二、三百万。等于技术方把投资方这条鱼“钓”上,就难以脱钩了,逼着投资方追加投资,称之为“钓鱼工程”。老板感到被骗,双方关系搞到只能用“恶劣”二字形容,断难合作长久。这种案例是技术方有意无意地误导了投资方,使投入的资金血本无归。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民企合伙投资:“志不同道不合”进入2000年之后,我国各种背景的民企老板也跃跃欲试风投。曾有注册约1亿元以中关村高科技名头的风投公司,投资由四方平摊合资。由德高望重退休高级干部一方为董事长,由另一方曾为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中层经理任总经理执掌运营。这位年轻人关心自己的钱甚于关心他人的钱。先是按照协议,他作为投资的一方,应当注入的1/4资金不到位(其他三方均到位)。他仅注入几十万,之后这位总经理为自己发高薪,不到一年就把注入的几十万以工资形式收回自己囊中。董事会将其撤换,由四方中另一投资方任总经理,这一方喜欢做房地产,经营房地产一段时光后,不见起色。董事会又决定由德高望重老干部亲自执掌公司,他觉得注册1亿的风投公司可有大手笔。一年后,终因种种原因公司名存实亡。此案例的启示是:各个投资方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如果事先没有达成共识,合资后又没能尽快获利以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则合作难以长久。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国家风投政策推出迟缓的大背景下,此类案例甚多。国企投民企:“道不同不与为谋”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无论国企占多么小的股份,国企往往欺负民企。因为各自的背景、文化、体制不同。国营企业的思维沿袭了国家机构中“官本位”潜规则,讲究上下级、红头文件,并不把法律(例如《企业法》)放在眼里。而民企行事依据只有法律,所以国企投资民企就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2003年,外省一家大型国有电子制造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向北京一家高科技中外合资民营企业投资,成为低于50%的小股东。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这位国企小股东以国企傲视民企的姿态出现发指示、做结论,俨然是民企的上级领导。而民企股东也似乎认为矮他三分;这个词汇在国企民企间也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民企股东谈融资指的是风投和资本市场,而国企股东谈融资指的是国家银行贷款。当股东间发生分歧时,国企领导从外省打一个电话,不通过民企控股股东们,就可以把财务连保险柜整个卷到外省。真是气死《企业法》没商量!民企股东也无心向其讨个法律说法,因为国内的法律系统民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