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4页附件《地震灾害地区易发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原则》一一般处理原则在地震灾区食源性疾病散发、暴发事件的初期,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一)对患者的处理: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停止食用可疑致病食品。采取患者生物标本,尽快送检。急救治疗:主要包括排除体内有害物质(如催吐、洗胃、清肠),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对可能引起疾病传播的患者、疑似患者、病原携带者及密切接触者可采取留验、隔离等控制措施。(二)对致病食品的处理:采取可疑致病食品标本、尽快送检。保护现场,停止销售并封存尚未出售的致病食品或可疑致病食品。追回已售出的致病食品或可疑致病食品。对致病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依法销毁。(三)对事件场所的处理:根据事件的规模、可疑致病食品被污染毒性物质的性质,对事件场所采取必要的卫生处理。对已感染并造成食品污染的食品加工人员,或发现携带可经食品引起疾病传播某种病原体的食品加工人员,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从事食品加工制作的操作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被调离的食品从业人员,在确认其符合有关健康标准,对食品安全不构成危害时,才可恢复有关工作。对与患者有同样进食史的未发病暴露人群,进行必要的24h观察。必要时对相关现场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对相关人群开展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卫生学知识宣传教育。二食物中毒个案诊断与处理(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1、流行病学特点: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而致病。引起发病第2页共14页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4页的常见食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主要为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6h~48h。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d~7d。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3、对患者的处理: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轻者多为自限性腹泻,一般采用支持疗法,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重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对症治疗。(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中毒1、流行病学特点:因经口食入被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的食品而致病。致病食品主要为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老人及婴幼儿易感。2、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因菌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症状及体征: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是婴幼儿(2周~18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情可持续2周以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霍乱样便),少有血样便出现。常为自限性,病程一般2d~3d。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②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导致死亡。③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为EHEC的主要血清型,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腹部剧烈疼痛,初为水样便,1d~2d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病程一般为2d~9d。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泻后出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外,第3页共14页第2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4页还可出现头痛、轻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该菌能产生大量志贺样毒素(SLT),可引起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