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殖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和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现代免疫的概念已被拓展为机体对“自己”和“异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市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亦称为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为个体基础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列文虎克——第一台显微镜巴斯德——巴氏消毒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李斯特——外科消毒史科赫——科赫原则梅契尼可夫——细胞免疫学说抗原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免疫原性:指抗原能次级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大小。物质的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2:化学组成3: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4:物理性状异物:凡与宿体自身成分不同或从未与特异性淋巴细胞接触过(即使为自身抗原)的物质。1:抗原的异物性是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亲缘关系越远,则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2:机体因素抗原特异性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抗原表位(决定簇,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它是TCR/BCR以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抗原表位类型:1:线性表位2:构象性表位交叉抗原(共同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导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它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抗原分类: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2:胸腺非依赖性(TI-AG)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抗原产生方式:1: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根据TD抗原是否由抗原提呈细胞所摄取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来源于抗原提呈细胞之外的内源性:由抗原提呈细胞在胞内合成的。抗原应用:1:疾病的诊断与辅助诊断2:疾病的治疗3:疾病的预防免疫佐剂: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免疫球蛋白各功能区:1: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2:CH和C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3: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点所在,参与补体活化4:IgG的CH3可与IgG的FC受体结合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连接单体IG分子使之成为多聚体。分泌片(SP)以非共价键形式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保护sIgA的铰链区,使其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IgV区的功能: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1: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2:通过其C区发挥作用IgC区功能:1:调理作用2:机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介导I型超敏反应4:穿过胎盘和粘膜IgG: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的抗体成分,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M: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分子量最大的。IgA:sIgA粘膜免疫,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得,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IgD: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IgE:I型超敏反应单克隆抗体: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C1q、C1r、C1s、C2、C4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补体的性质极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