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组合练13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苔痕这一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无边无际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亘古不变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雪泥鸿爪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却无处不在”后面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B.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写道,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C.但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D.桥见证了中国人的时代变化:赵州桥见证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朴素智慧,北京立交桥见证了中国现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港珠澳大桥见证了中国人民用科技挑战世界难题的精神。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永恒才是绵延的真实B.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C.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D.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B.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C.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极度紧张的人与实践之关系。D.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4.下面是驾驶员在遇到堵车时的常见心态及对应做法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补充出这些心态及对应做法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反应。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答:二、古代文化知识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金属和石制器物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三、名句名篇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受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在《行路难》中写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为其饯行,李白面对奢华盛宴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在《春望》中,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答案精析1.D[A项总结上文。B项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面,表示提取下文。C项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D项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和文段中的用法相同。]2.C[根据上一句“世事变化只是表象”,下一句相对应的格式应该是“……才是……”,据此排除A、D两项;根据整个句子的表达意图,排除B项。]3.A[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与”,应在“那股将生命”前加上介词“与”;二是用词不当,应将“发展”改为“展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