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2隐逸诗5练1.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上小楼·隐居[元]任昱[注]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注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一生不仕。(1)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答:(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答:2.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相见欢蔡松年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云闲晚溜①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②松菊,瘦而芳。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③人物,两相忘。注①溜:水流。②斜川:晋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作诗记之。③清商:商声,古时五音之一,其声凄清,故称“清商”。(1)这首小令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所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答:(2)你认为小令中的人物应是怎样的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答: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蟾宫曲·自乐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答:(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5.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正宫·鹦鹉曲白贲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么]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1)结合本曲内容说说“渔父”的形象。答:(2)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答:答案解析1.(1)①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②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③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④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2)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此外若答“荆棘满途”“年年落花飞絮”等由什么诗句化出,且感情分析正确,亦可)2.(1)这首小令主要用了比喻[或白描、绘声绘色、以动衬静(反衬)]的手法写景。意境特点:清幽宁静。泉水清澈,月光清凉,其清在色,在感。水流琅琅,琴质如玉,其清在声,在乐。青松黄菊,炉香药气无一不使人感到清新、淡雅,使人陶醉于淳朴清澈的自然中,超脱出纷乱繁杂的世界。(2)小令中的人物应是隐逸之士,或意趣高雅的隐逸者。理由:①小令中的景物是隐逸者的典型生活环境,②小序中提及交往的“故人陈公”“萧然有尘外趣”,③写景中提到的“松菊”以及注释中提及的“陶渊明”也暗示了人物的追求和身份。解析(1)第一问要抓住写景的句子分析,比喻、反衬都较容易看出。意境的特点是“清”“静”,品味意象加以剖析。3.(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