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Ⅰ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览》)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例(1)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礼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本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例(2)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即时巩固请根据断句的要求,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错误。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答:答案需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子路问应该怎样对待国君,孔子告诉他:“不应该欺骗国君,而应该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这里关键是要懂得两个词的意思,一是“事”,动词,侍候、对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事情”;一是“犯”,是犯颜直谏,也就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而不能理解为“冒犯”。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答:答案“甚矣”是“吾衰也”的谓语,“久矣”是“吾不复梦见周公”的谓语,谓语提前有强调的作用。标点者误解语法关系,造成标点错误。正确的标点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已经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3.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答:答案应把“径山”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因为原来标的违背情理。不是因为法钦“道高”,就“居径山”,而且后面的“时人谓之径山长者”成了与上文没有关涉的独立句子。Ⅱ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1.标名代,定句读(2014·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参考译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任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为后世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