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10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曹彦约②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答案BD解析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说法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词,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答案CE解析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字和“悲”字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嘏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