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宋元时期的政治宋代文官政治的发展1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2科举制的作用3宋元时期的经济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背景4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阶层变动5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6外贸产品折射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7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朱熹的思想主张8朱熹与孔子思想的比较9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10宋代书画消费与社会身份构建11宋代文艺的世俗化趋势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解析:A材料表明宋代重视法制建设与法律知识的培养,表明宋代文官政治日趋成熟,A项正确.“德主刑辅”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行政权司法权合一不符合宋代史实,故C项错误;政治清明是宋代的政治追求,但“法律健全”说法欠妥,故D项错误.2、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解析:A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特点,A项正确.B、D两项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不符,排除.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项错误.3、(2017·湖北黄冈联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他强调科举取士的主要作用是()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C、促成了官民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程序解析:B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从属于B项,C、D两项中的“读书风尚”“选拔程序”材料未体现.4、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是()A、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C、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制约D、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下移解析:C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地主阶级赖以存在和实现对农民阶级统治的根本,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故排除A项;B项是明清时期的现象,排除;因为宋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地方势力在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方面受到中央的全面控制,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压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会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故答案为C项;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就逐渐由世家大族掌控到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故D项错误.5、(2018·广东惠州摸底)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社会传统信仰巨变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解析:D材料反映了宋代士商合流,不能全面反映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界限模糊,材料以偏概全,故A项排除;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的地位提高,社会对商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但重农抑商等社会传统信仰并没有发生巨大改变,故B项排除;宋代理学兴起,儒学地位得以巩固,故C项排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宋代士商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的现象,故答案为D项.6、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