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刘思峰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10016)摘要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本文讨论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和西方国家的人才掠夺政策,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关键词知识经济人才掠夺对策1引言经济繁荣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得才而兴,失才而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素质、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尤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人才短缺的严重危机。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软件技术人才的缺口已达40多万,其中美国缺少19万人。据美国劳动部估计,1998-2005年,美国每年需要9.5万名电脑专家、系统分析师和程序编制员。这些职位的空缺已经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预测,今后五年内,欧洲需要增加50万到200万名IT人才。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造血”功能不强,同时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因此,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的危机更为严重。在我国,不少重点高校由于缺乏新一代优秀学术带头人,许多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失去昔日的风采。一些有抱负、有责任心的领导者由于学科梯队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作为人才摇篮的高等学校尚且如此,企业界的人才荒更不待言。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金投入自然要向西部倾斜。有资源、有资金,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人才。当那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囿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人热衷于跑资金、跑项目时,另一些反应灵敏的领导者却已开始筹划如何延揽人才,可谓计高一筹。知识经济既然是人才经济,人才短缺就必然成为与知识经济共生的永恒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够解决人才危机这一难题,谁就能牢牢控制制高点,从而稳操胜券。3西方的人才掠夺愈演愈烈3.1“托福──一桩不耕耘、只收获的买卖美国对全世界尖子人才的掠夺由来已久。美国人在经济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基金(1009-190840)资助。1刘思峰,男,46岁。博士,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灰色系统理论、数量经济学。Email:sfliu@nuaa.edu.cn他们善于抢夺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最得意的“战利品”是它抢来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快在美国本土上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财富。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美国人设置了一个被人称为“教育成果收割器”的“托福”考试。只要你能考出连美国青年也望尘莫及的成绩,美国人就给你提供一笔“奖学金”,让你到美国去留学。一个尖子人才的成长十分不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需要20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期间,各国政府投入了巨额的教育经费。家长们更是省吃俭用,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成才,把几十年的家庭积累全花掉也在所不惜。美国人无需考虑你“前期培养”的艰辛,只是巧妙地设置一个“托福”考试(而且须考生自己付学费,自己交考试费),再加上一笔助学金,就把全世界的尖子人才连同凝结在他身上的巨大教育投入一起收购走了。据美国外国留学生协会统计,1998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有40多万人,这些最具创造力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会在美国落地生根,成为美国的财富。难怪有人说,“托福”是美国人经营的一桩最合算的买卖[2]。3.2政府──人才争夺战的急先锋飞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各国政府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美国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特殊人才移民(H1-B)名额从原来的6.5万人提高到11.5万人。1999年6月初,当年的11.5万H1-B指标已被用完。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要求政府增加H1-B名额。鉴于此,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联邦参议员格拉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