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8和08金融危机下中国的财政政策的比较分析摘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10月我国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和10年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对比,这次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及特点显得更加鲜明。财政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政策决策时应具备国际视野,立足我国实际,兼顾近期与中长期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财政政策的选择,首先,要找准政府投资的切入点,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改善投资环境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与延长产业链条,正确引导与促进国内消费;其次,要坚持公共资源公益化,有效发挥重要物质的储备功能,建立以公正、均富为导向的利民强国的财政体制。关键词:金融危机积极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投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影响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需求急剧萎缩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出口下降引起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剧增,CPI由上半年的步步走高到8月份开始掉头急转直下,我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式,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10月9日宣布再次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次的积极财政政策和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有何异同,应该注意克服哪些问题,对于我国在应对危机中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我国应对98金融危机采取的财政政策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长期以来盲目建设带来的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双重因素作用下,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内需不振,出口下降,投资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巩固二十年来改革开放成果,向改革与发展的既定目标继续迈进,成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全面分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果断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转换。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具有其他政策工具所不具有的优越性:拉动经济增长直接有力,时滞短,见效快。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不仅可以扩大国内需求,而且可以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稳定的心理预期,提高企业的边际投资倾向和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运用介于财政与信贷之间的国债工具,还能够畅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联动效应。从中国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情况看,已具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1.1自1994年分税制财政改革后,经过几年的完善,已经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1.2财政收入近年来大幅度提高,财政实力增强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从1993年的4349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8651.1亿元,4年时间财政收入翻了近一番。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扭转,1995年为10.7%,1996年开始回升,1997年继续上升达到11.6%。如果将各种财政性资金如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会高些。1.3国债发行尚有较大空间1997年,我国国债余额为506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大大低于世界30-50%的一般水平。而且,国债余额占私人部门金融资产的比例不到6%,表明国民认债能力较强。1.4从偿债压力和债务依存度看,1997年国债实际发行2400多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26.2%,在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中占一半左右债务依存度较高。但国债规模的确定不能只看国债本身,要和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考虑。要从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和信贷状况的角度加以综合考察。如果国民收入是超分配,信贷是贷差,发债空间就不大;如果国民收入没有超分配,信贷是存差,甚至有较大存差,增发国债就有较大空间。如果国债累计的增长能够被经济发展所消化,那么就可以认为国债规模在警戒线以内。1998年我国银行存差高达9000多亿元,财政收入连续五年平均增长近千亿元,国内市场容量大,在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可保持5-6%的增长速度。因此,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财政状况看,中国仍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