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0页十年来我国价值理论研究述评管德华孔小红朱芬华(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3304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继“苏、谷、何之争”1之后掀起了又一轮价值理论研究的热潮。这一轮讨论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目标比较集中,主要是针对钱伯海先生2的“社会劳动价值论”和晏智杰先生的“多元价值论”以及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二是论战性较强,火药味较浓;三是涉及面广,尤其是对如何用价值论来解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作出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拓宽了研究领域,深化了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显示出理论无禁区,百家争鸣的态势,是思想解放的好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涉及这方面的论著很多,收集、整理、阅读和理解可以说是个浩大的工程,发生重要的遗漏是必然的,也可能在理解上会发生一些偏差;同时本文所取的内容是十年来相对较新(或者出于需要)的观点,一些学者的观点就不会反映。所以文责自负,敬希指正。一、论战总况钱先生在他的《经济学新论》、《社会劳动价值论》专著以及很多论文中一再强调和坚持他的物化劳动价值论。3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作如下概括:从企业来看,是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从社会看则为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简称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不仅是活劳动的物化,而且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也就是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创造价值,它恒等于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即“社会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生产资料)不同于资本,作为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来自活劳动,能够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仅仅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能充当流通支付手段,它决不能制造产品,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于生产资料必须用资本来购买,必须按资分配。科技劳动把创造发明的研究成果凝聚在物化劳动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创造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科技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结论:1、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科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就不能成立;2、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包括超额剩余价值就无从得来;3、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就不能成立,与现实经济相脱离;4、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按资分配就失去依据。晏先生在一系列论著中,4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暗含着三个前提:1、物物交换;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价值理论的演进——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项目号:06BJL007,负责人:管德华。1上一轮热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导火线是谷书堂、柳欣先生提出的“新劳动价值一元论”,挑起论战的主角是苏星和何炼成先生,而苏、何之间也存在重大分歧。所以这场论战可称之为“苏、谷、何之争”。目前,这场论争的余波仍未平息。2本文对所有的学者均用“先生”来称呼,意即笔者尊敬的老师。3为了准确表达钱先生的观点,我们用他发表在《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中的论文《就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答诸学者》中的阐述来进行概括。4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如何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理论视野》2001年第4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塑多元价值理论——论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的经济价值论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应当承认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的一致性》,《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2页共20页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0页劳动以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3、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即单纯的体力劳动。就是说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排除了货币与资本,排除了土地,排除了脑力劳动,排除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认为深化劳动价值论是没有出路的。如何看待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他认为出路在于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共同创造的。应建立“多元价值理论”,打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