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华电子:再遇退市“生死门”2008年,国内彩电业第一家向平板转型的厦华电子正面临自1995年上市以来的最大困难。继2006年巨亏5.23亿元之后,厦华发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07年1~9月份亏损2.16亿元。有人预测,厦华电子在连续两年亏损后可能第三年持续亏损。如果预测成真,厦华电子将面临退市的危险。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3月5日,厦华电子的股价迅速上升,然而从3月5日起其股价开始大跳水,到4月14日其股价最低已经(全球品牌网)达到4.75元,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跌幅接近44%。仅3月24日开始短短7个交易日内,厦华电子的股价就暴跌了35%。股市上的快速跳水,显然与厦华在彩电市场上的低迷表现息息相关。今年元旦和春节两大销售旺季中,厦华电子的国内销售回款只有区区8000万元,不到2007年同期的1/5,与创维、TCL、海信等其他国产品牌相比,其市场占有率已经下跌到不足2%,基本上被国产平板一线阵营“除名”。早在6年前,连续两年巨额亏损的厦华就曾被戴上“ST”的帽子,几乎跌入退市的深渊。2004年厦华扭亏为盈,终于摘掉“ST”帽子,迎来第二春。这回,厦华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拐点”,前景更难料,它能否再度扭转乾坤,从“生死门”中脱围而出呢?多方救市不如人意近年来,厦华的资产负债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5年为9183.33万元,占比为77.73%;2006年为9438.40万元,占比为91.51%;截至2007年9月为7686.55万元,占比为96.63%。2007年三季度厦华公告显示,该季度公司净利润为-3941万,同比下降-519.58%;营业利润则同比下滑-510.60%;现金流下滑-594.23%。为摆脱亏损甚至可能退市的困境,厦华2007年来试图通过更换管理层、变卖厂房、定向增发、推出新品等多种方式来突出重围,但结果不尽如人意。1、台湾高管空降试图扭亏2005年12月,台湾液晶屏厂商中华映管通过在江苏吴江的子公司华映视讯收购了厦华电子32.64%的股权,成为厦华电子的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并承诺将在厦门投资2亿美元建设液晶模组项目,并帮助厦华电子在翔安工业园区建设年产能在800万-1000万台的液晶电视组装基地。2006年8月25日,中华映管正式入主厦华电子,起初中华映管并未对厦华电子的核心经营团队作大调整,不过,厦华电子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连续出现亏损。中华映管在制造管理、品质改善系统、供应链与成本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厦华电子接连亏损”使得厦华电子的所有大股东都希望由中华映管来组建全新的核心管理团队。2007年5月,中华映管派遣王焱元、吕镜松、张镜源等人空降厦华电子,重组高层管理团队,希望扭转业绩日益下滑的厦华电子。在厦华电子新管理团队组建以后,逐步调整了厦华的销售渠道、生产质量和供应链的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逐步淡出家电连锁企业的销售系统,利用自有渠道向3、4级渠道铺货,同时主打高端42寸平板电视市场。考虑到出口形势严峻,利润骤降,厦华电子新核心高管团队在明确“以效益优先为导向”的经营思路之后,大力压缩出口比例,将出口与内销的比重已从原先的7:3逐步调整为5:5。同时,厦华电子还在全面清理对外投资及境外业务,出售和处理其不良资产。除了“降低在家电大连锁销售比例”和“压缩出口比例”之外,厦华电子新管理团队还在“工厂生产业务改善”方面努力,以提高生产利润。厦华电子开始进行“质量控制”与“成本优化”的考量,并通过对繁杂的零部件、材料进行简化与标准化,提高新品开发时效,并保证其竞争力。“中华映管”还派来不少技术人员来为厦华电子建立以财务数据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厦华电子新任董事长王焱元当时认为,“台湾的笔记本电脑代工只有五个点的毛利都能有利润,相信这些经验应用到彩电企业身上后也会有利润。”截至2007年三季度,新管理团队的努力似乎得到了回报,在整个三个季度亏损—3941万元的情况下,9月份单月利润却超过了4300万,另外10月利润也超过了1000万。但如果深入分析,厦华电子9月份的彩电出货,是为了供应一年之中彩电的最重要销售旺季——“十一”黄金周市场,所以说厦华电子9月份的盈利是“十一”黄金周的旺盛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短暂繁荣,并不代表厦华电子的整体经营状况正在好转。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