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灌输功能规章制度毕竟是纸上之物,要使之变成员工内心信念,只能依靠管理者对员工坚持不懈地进行系统教育、日常教育。培养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称为灌输。意味着两层意思:一是这些规章制度不是员工自身所具有的思想观念,而是组织制定的行为规范。二是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求员工必须遵循这些规章制度,因而要求员工务必将这些规章制度转变为员工的思想观念。按员工观念形成过程分,灌输分三大类:1)确立观念法:在对方心中建立组织所需求的某种思想观念的灌输法。2)转化观念法:发现对方某种观念与规章制度不符时,以纠正其观念为目的的灌输法。3)和批评缺点法:发现对方某种观念与规章制度不符时,以纠正其行为为目的的灌输法。第一节确立观念法通常以群体为灌输对象,关键在引导。引导的前提是员工通常以群体行为倾向作为自己的行为倾向,通常以管理者的强化目标人微言轻自己行为向导。(例:县官收蛇不收礼)灌输方法:1)授课完整地系统地请专家上一门课,2)讲座请专家就某个专题作适当传授。通过授课、讲座,可以在组织中从上到下至每一个员工确立统一的管理理念,形成统一标准的评价标准。3)演讲有一个充分准备过程,在基层组织中通过层层筛选,竞争出优胜者。不仅是一种艺术,更重要是让员工从中确立组织观念。4)讨论通常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参与人数一般以基层为单位,大致在10左右。人太少,不利于集思广益;人数太多,难以让每一个畅所欲言。讨论时间视人数而定,一般每人10分钟。影响讨论氛围的因素:一是主持人心中有否提纲。有了提纲,就能有效地控制讨论范围,如果讨论不热烈,则扩大题材;如果离题太远,则收拢话题。二是小组中有没有带头人,事先应找几个人作些准备,更利于加强讨论气氛。三是讨论主题是否被参与者所熟悉,所关心。优秀的主持人将会去努力发现这两者的联系,以激发参与者的热情。5)评比是对某个标准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评比中所参照的标准,就是组织所提倡的观念。评比贵在客观公正,要有量法的指标。一旦评比流于形式,或缺乏量化指标,或有失客观公正,那就是引导失误。评比中,应抓两头促中间。,其重点评比群众中先进代表和落后代表,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正面、反面教材,一扬一抑,确立正确的观念。6)动员管理者关于某项工作任务,要求员工集中精力在特定时期内完成任务的发动过程。其关键在于统一对任务的意义的认识,统一完成任务的时间,统一对质量的要求,统一群体的力量。方法:领导作动员报告、确定口号、张贴标语、开誓师大会等。7)参观通过观看其他组织的成果汲取有关经验的过程。第二节转化观念法是使对方接受正确的观念,并以正确观念纠正原有的与之相抵触的观念。对具体的个人,要具体分析,以取适宜的方法加以灌输,才有最佳的转化效果。1)对比法:即通过正反面典型事例比较、发展闪发展后比较、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比较,使员工形成孰是孰非的观念,提高鉴别能力。从而接受正确观念。常用于注重实际的员工身上,对于思辨性强、善于辩论的员工则不宜。2)寓理法常用于自尊心强、悟性较高的员工身上。常用于对方的观念不明显体现出来,管理者只是通过自己体验感觉到的。直接指出则依据不足,往往令对方感到不可接受。通过寓理法,让对方自己领悟,使之调整观念,则避免直接提出的负面作用。例:景差的故事。3)钝化法在对方观念严重错误,心理紧张时,为了防止意外,先缓其紧张心理,再予以正面教育的方法。4)迂回法采用间接的侧面的方法指出、或暗示对方的错误观念,并提出正确观念使之接受的方法。由于对方的观念往往有其依据,或占有情理,如正面接触,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管理者既要避其锋芒,又要达到转化对方观念的效果。对记者的指责,丘吉尔讲渔夫救小孩的故事,(小孩和帽子)让记者形成新观念。5)现身说法教育者以自己以往的一些经验教训作为实例,教育鼓励对方接受正确观点的方法。在关系密切的双方之间,可以将心比心,使对方感到教育者的诚意。达到教育目的。6)协调法允许对方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逐步接受正确观念,逐步改变不适当的观念的方法。例:开放时期观念的更新。7)热处理先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