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领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艰难生存的生命及其真正意义,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理解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中奋起的原因。1.细节描写中体现的深沉的母爱。2.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深刻探讨。1.讲授法和质疑法研讨法。2.互动讨论法和交流法等。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情景导入: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有这样一个青年,在二十岁这个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常常是“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消极颓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苦闷绝望让他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他还是坚强而快乐地活了下来。拯救他的不是万能的上帝,而是他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或许是母亲那难言的深深悲苦打动了上苍,后来,儿子用积极进取的信念战胜了苦难,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最终战胜了自己。可是,这时母亲却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深深的思念让儿子痛彻心肺,在泪光中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秋天的怀念》,作者就是本文中的“儿子”——著名作家史铁生。2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积劳成疾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品还有:《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命若琴弦》《礼拜日》《原罪·宿命》《我与地坛》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1998年因患尿毒症在家休养,一直坚持与病魔斗争并有新作品集《往事》问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3激情歌唱,引出题目:(1)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母亲”是个亲切的字眼,提到母亲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请问:谁来说说自己的母亲?明确:母亲勤劳,朴实,善良,很爱我们等……(2)看到题目“秋天的怀念”,大家想到了什么?示例:秋天是个容易伤感的季节,或许是对发生在秋天的某件事的怀念?或者是对在秋天去世的某个人的怀念等。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瘫痪(tānhuàn)憔悴(qiáocuì)诀别(juébié)翻来覆去(fānláifùqù)喜出望外(xǐchūwànɡwài)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明确:两次!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第二次是“我”在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3通读全文,师问:你感受到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三、深入研读,把握真情第一次第二次“我”的情况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我”的回答“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什么时候?”母亲的反应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喜出望外思考:借助表格捕捉人物形象,你看到怎么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明确:儿子:悲观,烦躁,倔强,暴怒无常;母亲:慈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