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练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示意图,完成第1题。1、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的变化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D、降水量的变化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个天然物种均向北移,但甲向北移动的范围大,乙向北移动的范围小,其差异是由气温变化造成的,故选C项。下图是纳木错位置示意图。近年来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50多平方千米。读图,完成第2~3题。2、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A、降水增多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D、湖泊下陷3、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2、C3、D解析:第2题,在短时间内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地壳是比较稳定的,因此A、D两项错;2001—2009年纳木错周围人口、工农业用水量逐渐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只会逐年增长,B项错;近几年全球变暖趋势增强,导致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大量冰川融水汇入纳木错,使湖泊面积变大,C项正确。第3题,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羊八井地热来自于地球内部,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不会引起其温度升高;气温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第4~5题。4、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D、荒漠5、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B、热量C、海拔D、土壤答案:4、B5、A解析:第4题,甲位于山麓地带,其与山脉所在纬度典型植被带一致,而该山地位于四川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常绿阔叶林。第5题,该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所以植被带丰富;西坡为背风坡,降水稀少,所以植被带较少。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6、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7、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答案:6、C7、A解析:第6题,根据雪线高度数值的变化可看出,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第7题,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其中降水越多,雪线越低;降水越少,雪线越高。日照百分率是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的百分比。下表为亚欧大陆38°N~52°N四地日照百分率(不考虑地形因素)的季节变化。据表完成第8~9题。月份地点123456789101112①162227383831293128231915②807274706866565870728082③726868636461424662666566④3842556065687783696353418、图中四地的地带性植被是()A、①地为温带草原B、②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③地为温带荒漠D、④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9、导致③地7月日照百分率全年最小的原因是()A、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B、受中纬度西风影响降水多C、受东北信风影响降水少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答案:8、D9、A解析:日照时间主要受纬度、季节、地势和天气状况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则在相同月份同一地方的实际日照主要受其天气状况影响。因为日照百分率是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的百分比,所以日照百分率越大,说明该地区该季节降水越少。表中四地位于38°N~52°N的亚欧大陆,①地全年日照百分率都较低,可推断其为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地全年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