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7月11日—7月12日家长签字:下图为“甲河水系及该河干流下游某水文站各月流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月流量均较小B.流量季节变化与气压带移动有关C.夏半年流量较冬半年小D.冬半年受信风带影响,降水多,流量大2.下列四幅地理景观图中,与甲河中下游地区相似的是()ABCD右图是“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读图,回答3-4题.3.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丙—乙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B.水分C.坡向D.地形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上右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6.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A.垂直地带性——气候B.纬度地带性——热量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D.经度地带性——水分图a为“某地自然景观图”,图b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图a图b7.图a景观所属的自然带,最有可能分布在图b所示中的()A.甲地区B.乙地区C.丙地区D.丁地区8.图b中沿甲—乙—丙—丁方向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物质与地貌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乙处地貌的形成与甲处地表物质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地带性D.开放性10.形成丙地貌的物质来自()A.地表B.地壳C.岩石圈D.地幔右图是“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D.针阔混交林带12.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因素最不可能的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海拔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3~15题.13.图中M自然带东西宽度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土壤D.人类活动14.甲、乙、丙、丁四自然带中,郁闭度(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15.我国下列地区植被景观与N岛最相似的是()A.海南岛B.长江三角洲C.山东半岛D.柴达木盆地读“南美洲局部地区地形图”,完成16~18题.16.图示沿海地区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17.图示地区冬季多雨的原因是()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受赤道低压控制C.受盛行西风影响D.受东南信风影响18.图示地区火山喷发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有()①降水量大增,气候趋于暖湿②山顶冰川大量融化,可能引发洪涝灾害③大量岩浆喷出,山地平均海拔升高④大量火山灰沉降,土壤肥力提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读右图,回答19~20题.19.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20.乙的末期()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恐龙灭绝C.出现被子植物D.爬行动物盛行必修一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答案:1.B解析: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河流特征可判断,甲河是亚马孙河,该流域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受气候影响,各月流量均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小,与气压带移动有关.根据右图曲线,夏半年流量较冬半年大.冬半年受信风带影响,降水少,流量相对小.2.B解析:甲河中下游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选项中A图是热带草原景观,B图是热带雨林景观,C图温带落叶林景观,D图是温带草原景观.3.A解析: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4.A解析: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是由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不同形成的,其中热量因素是主要的.5.C解析:由图示知,从亚洲到欧洲沿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