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画反映了当时()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解析:选D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教派,“路德是魔鬼的风笛”应该是旧教派对新教派的攻击,故D项正确。2、《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这种“曲解”()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解析:选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解析:选D“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4、(2019·苏北四市期中)“(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C项正确。5、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欧洲的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反对天主教会和专制君主,这些思想家具有启蒙思想。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和文艺复兴有关,故A项错误;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有关,故B项错误;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2019·海门一模)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解析:选C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故D项错误。7、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指出:“如果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那么,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地位如此崇高的主要原因是他()A、提出三权分立学说B、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C、倡导“社会契约论”D、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解析:选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的是孟德斯鸠,故A项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故B项正确;倡导“社会契约论”的是卢梭,故C项错误;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的是康德,故D项错误。8、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