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级地理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1~2题.1.有关图中a、b、c、d四点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A.b>a>c>dB.b>a>c=dC.b>d=c>aD.b>d>c>a2.图中河流的主汛期,最不可能在A.12月至次年2月B.3至5月C.6至8月D.9至11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读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图(P点对应时间预测在2045年前后),完成3~4题.3.导致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医疗生活水平B.人口政策C.交通条件D.人口流动4.下列措施能有效缓解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是A.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B.控制老年人口数量C.接受外来移民D.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下图为1980—2012年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5.“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全球气候变冷③冰川融化加剧④冰川面积扩大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6.分析“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①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②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③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④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读我国浙江某山地A、B、C三点的海拔和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统计图,完成7~8题.7.A、B、C之间地形成因是A.背斜成山B.背斜成谷C.向斜成山D.向斜成谷8.A、B、C之间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力堆积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溶蚀作用读我国某地某年的气候资料图,回答9~11题.9.该地可能位于A.东南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10.该年我国最有可能出现A.南涝北旱B.北涝南旱C.南北皆旱D.南北皆涝11.该地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A.河流谷地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地”B.热量充足,可以种植亚热带作物C.温带季风气候,冬小麦不能越冬D.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但春旱严重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完成12~14题.12.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A.淡水枯竭B.酸雨危害C.臭氧层破坏D.气候变暖13.该岛发展耕作业的制约条件主要是A.劳动力过少B.热量过低C.地表过湿D.地势过低14.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岛屿封闭B.地形单调C.降水过多D.人类破坏读我国某城市外部形态示意图,回15~17题.15.该城市位于A.宁夏平原B.河套平原C.河西走廊D.华北平原16.该城市外部形态主要受制于A.铁路、河流B.河流、地形C.铁路、地形D.耕地、林地17.该城市夏季气温偏高,其原因可能是A.位于盛行风背风坡,气流下沉B.深居内陆,大陆性强C.海拔高,光照强D.位于河谷,热量不易散失下图是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立方米/秒)图,读图回答18~19题.18.乙河位于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青藏高原地区19.下列有关三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A.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是甲河B.流量变化均随降水量而变化C.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是丙河D.流量年际变化最小的是乙河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读图回答20~22题.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展望20.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A.1950—1960年B.1960—1970年C.2000—2010年D.2040—2050年21.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C.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D.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22.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⑥建立健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