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三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一铜版佐证了()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解析:选B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于唐朝,与材料中“南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表明印刷技术先进,故B项正确;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与材料中“南宋会子”不符,故D项错误。2、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解析:选D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殖民扩张与掠夺,故D项错误。3、(2019·海门一模)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解析:选D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于四方”,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4、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解析:选B根据“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与材料不符,故A、C两项错误;辛弃疾也是豪放派词人,但没有推动宋词突破性发展,故D项错误。5、“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解析:选D“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明“说话”(讲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下移,为广大平民所接受,反映了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6、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解析:选B材料叙述了鸟鸣与农作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陆游的诗歌,描写了田间农作的景象,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野人无历日”,描写的是普通农夫的生活写照,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农民按时劳作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7、(2019·海门一模)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解析:选A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