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十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中国“第一个千禧之后的三百年,所产生的第一流科学家竟占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38%”。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成就斐然的主要原因是A、受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B、政权林立、战乱纷争,促进火药武器的问世C、与封建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息息相关D、学者提出经世致用思想,提倡社会实践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3、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的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B、有很强的封闭性C、求善而不存真D、落后于西方国家6、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7、古代中国有数量丰富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被誉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是A、《诗经》B、《离骚》C、《上林赋》D、“三吏”8、下表为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主要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艺术形象财主及子女大、小商人及子女官宦之子女侠士皇帝、皇后、太子出现人数2114252625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创作B、古代侠义精神日益走向没落C、官宦文学被平民文学所取代D、世俗文学是明代文化的主流9、中国古代一位文学家,出生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后来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作品中蕴涵着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这位文学家是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10、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A、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B、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C、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D、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变模糊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