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用餐习惯的个案研究[摘要]幼儿时期是幼儿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本文阐述了幼儿偏食、不按时进餐、以零食代替正餐等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了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并提出了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具体建议。[关键词]幼儿园用餐习惯个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小班幼儿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通常会出现较多的用餐问题,比如说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咀嚼吞咽慢,或者不会自己吃饭,即使自己吃饭也会掉很多饭菜、挑食、厌食等情况。这些情况对于幼儿身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有可能影响到幼儿心理状态。用餐问题可以总结为不良用餐习惯,不良用餐习惯有可能影响到幼儿一生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本文特此提出培养小班幼儿用餐习惯研究。(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文献综述国外学者认为,幼儿挑食偏食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极有可能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造成幼儿身体出现缺乏营养等问题,也会造成幼儿心理异常。如果任由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发展下去,极有可能造成幼儿身体和心理受到严重创伤。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父母应当尊重幼儿的好奇心理,一个人接受食物的范围越广,那么进入社会以后融入社会的速度越快,也越没有压力。国内学者王文峰认为,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用餐习惯,不仅仅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发展,而且对幼儿心理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没有从小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对于幼儿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马东认为用餐习惯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行为习惯,不能仅仅从用餐习惯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来看,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2.问题的提出用餐习惯培养可以在很多方面提高孩子的能力,例如与他人的交流,有一个好的态度,适应整个真实社会的变化等等,这是以前的教学所不能带来的。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利用用餐习惯培养来帮助孩子在教学中得到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儿童的礼仪和礼貌来评价儿童的社会行为。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很少注意自己的举止或外表问题。如何评价儿童的习惯?在幼儿园,我们通过用餐习惯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水平。3.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通过研究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用餐习惯,可以丰富和完善小班幼儿用餐习惯培养的理论策略,丰富理论支撑,为后期专家学者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实践意义: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和心理。通过研究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用餐习惯,可以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实践操作流程,为规范幼儿用餐习惯提供基础,这也为幼儿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研究设计思路(一)研究对象本研究在常熟市某幼儿园5个班级进行研究。对班级的教师,保育员,幼儿都进行了不同的访谈,对幼儿家长我们进行问卷调查。(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为了了解小班幼儿用餐情况,研究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材料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可以使用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形式,这是我们获得第一手资料。研究者在观察去看要与幼儿沟通,增加彼此间的熟悉,在观察时让幼儿更自然。本次研究,观察者对常熟某幼儿园5个班进行观察并对观察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2.访谈法对小班教师与保育员进行访谈,为了了解幼儿用餐情况。3.文献检索法通过上网查阅与用餐习惯等有关文献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三)相关概念界定1.饮食行为饮食行为是指人们在饮食过程中,基于健康理念的前提下,对食物选择种类、数量和方式的统称。2.幼儿饮食行为幼儿饮食行为,是指基于幼儿自身心理特点的,对食物种类、数量和食用方式的选择的统称,可以概况称为一个系统的饮食过程。三、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形式从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对于幼儿身体发展非常重要。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健康,直接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成年人,必须要考虑幼儿的身体健康,及时对幼儿不良用餐习惯进行纠正,从实际情况来看,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