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引导策略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内容符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也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因为我们大家都十分清楚:主题内容的联系和整合的本质不在于内容的本身,而是通过内容的整合,促进幼儿的整体、和谐地发展。但是由于每个幼儿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总有一部分幼儿不感兴趣,作为教师要以平常的心态接纳这个事实,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必划一地要求全班幼儿“齐步走”。可采用相关的策略,使问题得以比较妥当的解决。1、不同的组织方式在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不同的组织方式通常会影响幼儿活动的倾向和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时,应考虑到集体、小组、个别以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组织方式与不同个性特征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的组织方式吸引全体幼儿的参与。例如:连续几天下雨,孩子们不能到户外玩耍,几个孩子在一边感叹:“要是雨天也能出去玩,那该多好啊!”我听见后,放学时对孩子们宣布“明天我们将在雨中开展活动,请你们带好雨衣或雨伞,穿好雨鞋。”顿时欢呼声四起,我做了一个停的手势,继续说:“明天我还要让你们完成一个收集雨水的任务,请大家回家想想怎样收集雨水?第二天,我让孩子们到雨中去感受雨,看看雨落到哪里去了,听听雨下在不同地方的声音,当孩子们看到雨落到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现象,他们在集体的氛围中交流着自己的体验,分享欢乐的情绪,对大自然中水的奥秘更感兴趣了。接着,我又让孩子们三三两两的自由结伴,拿着自己在家中带来的容器去雨中收集雨水,孩子们有的将容器放在屋檐下,有的用自己的雨衣接雨水,等积得多时倒入自己的容器里,使劲地开动小脑筋想办法让自己的雨水收集得比别人多呢。收集后,我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收集的雨水多,有的收集的雨水少?2、多元的活动材料单元素、半成品、成品等不同的活动材料,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了其难易的程度。当活动材料的难易度恰好与幼儿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相近时,那么材料就可能成为诱发幼儿行为的动机。反之,则会成为幼儿学习的障碍,故教师在提供相关材料时,要考虑活动材料的多样性,使活动材料成为满足幼儿不同需要、激发幼儿行为的媒介。例如: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画”中,有一活动内容“国画”,由于幼儿对国画很陌生,更不知道怎样拿毛笔、调颜色,所以常常弄得一团糟,有的幼儿画了一会儿就跑了。根据这种情况,我将此活动挪入到了区域活动“小画家”中,并将其划分成三个小区,即“印染区”、“吹画区”和“泼墨区”。在“印染区”中,我为幼儿准备了颜料、调料盘、宣纸和水桶等材料,让幼儿先在调料盘里放些清水,再把颜料放入调料盘里调匀,最后再将宣纸放入颜料中印染,这样既可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颜色,又可激发他们印染的兴趣避免他们在整张纸上乱画。在“吹画区”中,我发动幼儿从家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吸管,让幼儿借助不同的吸管来吹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激发幼儿对国画的兴趣。在“泼墨区中,我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直接在纸上进行泼画,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我为他们提供一些棉签,让他们先用棉签滴画,然后再慢慢地过渡到直接泼画。3、适当的等待或许,个别幼儿在主题导入阶段并不感兴趣,甚至拒绝参加活动。以后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可能被同伴的行为所吸引或感染,逐步地发生兴趣并参与其中,这种现象在日常教育中也比较常见。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幼儿在一段时间里不参与或观望活动,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例如:有一次,孩子们在玩“小汽车”的游戏时,凯凯扮演“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间,这时,爽爽开着小汽车对凯凯大叫道:“警察叔叔,你这马路上怎么没红绿灯呀?凯凯顿时被问傻了眼,正当他招头摸耳着急时,突然一个小小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可以用这里的红、黄、绿小积木做红绿灯。”原来说话的是我班性格最内向的小女孩媛媛,她平时总闷声不响,样样活动都躲在一边。凯凯听后顿时眉飞色舞,大呼:“媛媛,你真是太聪明了。”不一会儿,他又皱着眉头说:“可我得指挥交通,怎么做红绿灯呀?嘿,有了,媛媛就你来做红绿灯吧。”媛媛腼腆的答应了,她一会儿举起红灯、一会儿又举起绿灯,小司机们根据红绿灯一会儿开,一会儿停,玩得不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