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借鉴苏联经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篇重要文献,以此为起点,我们党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论十大关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它概括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的情况和问题与五十多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我们可以从《论十大关系》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深刻地把握《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意义。一、《论十大关系中》的哲学思想(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辩证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使其内涵得到了升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对我国社会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个问题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原则,从而达到“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地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目的。首先,这一哲学思想在《论十大关系》的准备阶段得到了充分体现。从1955年12月上旬起,毛泽东听取了34个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汇报,并利用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情况,掌握材料,研究问题。同时,《论十大关系》的形成也吸收了其他国家领导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看法,比如当时负责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刘少奇对经济建设情况采用的大规模调研的方法,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赞同。其作为全党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正如毛泽东1958年2月18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说的:“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四十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的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其次,《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光辉典范,突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题建国初期,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故采用了“苏联模式”。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很多弊端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处。他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强调对外国经验要进行科学地鉴别,批判地继承,他指出:“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有别于前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政治经济模式,主要是:在工业化道路上,根据我国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因此忽视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即强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根据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沿海、内地工业分布的不平衡现状,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该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即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根据工人的现状和农民粮食问题上的教训,提出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中央和地方上,根据“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的实际,指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要好得多”,即要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的实际状况:“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