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我们早已是故乡的异乡人经典语录细心筛选的我们早已是家乡的异乡人,伤感句子/伤感说说依照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伤感的句子可以了解伤感的说说文字风格.假如您也有私藏的伤感说说或喜爱的伤感句子,欢迎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美国人何伟(PeterHessler)在《甲骨文》开篇写到:“从北京到安阳——从现在的首都到被视为是古中国文明摇篮的城市——搭火车要花上六个小时.我坐在床边,有时不免觉得单调麻木.窗外的风景如壁纸一样地重复:一个农夫、一片田、一条路、一个村庄;一个农夫、一片田、一条路、一个村庄.这份重复的感觉并不新颖.”这样重复的风景在早年读书的时候到处可见.每年从学校回到老家都会像何伟一样搭乘火车,那种单调重复的风景历历在目:一个农夫,一片田、一条路、一个村庄——那些耸立在北方旷野中的很多村庄中,有一个就是我的家乡.这样的风景这些年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农夫几乎看不到了,一片片的田地上很突兀地消失了正在建筑的高楼,村庄越来越稀有,越来越空无.事实上,第2页共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我的家乡就像那位上海高校的博士的返乡笔记中说的状况,除了南北地理上的差异,人情与世俗并无二致,大部分年轻人都进了城,一年在外,村中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纯正的庄稼人越来越少.没有人再种庄稼:一方面是地划分得越来越少,我印象中,在十年前,村里每个人还能分到将近三亩地,现如今已经不足一亩;另外,种地的收成越来越低,一年下来,刨去农药、化肥、浇灌等成本费用,所收获的粮食除去全家食用,其余售卖变成人民币少的可怜.对农夫来说,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手中没有钱花才是大问题.为了挣钱,只有脱离土地的束缚,进城也罢,转行也罢,只要有途径可以挣钱,他们都会尝试.没有人再留恋一亩三分地,老婆热炕头的简洁生活.父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人甘心留守在乡村,服侍那一片庄稼地.更不要说那些年轻气盛的青年人,外面的大千世界太精彩,诱惑无处不在,到处都布满了可能性,而留下来只会渐渐枯萎.依照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高中毕业前夕,田晓霞请他在国营第3页共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食堂吃饭,顺便告诫他说即使回到农村,也千万不能遗忘读书:“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廉价猪娃;为几报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这不是对乡村生活的抹黑,是活生生的现实,多少年亦如是,仿佛亘古未变.我们不行能都有足够的自信,像诺奖诗人切斯沃夫?米沃什一样说一生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那正是由于他去过了许多地方,反而没有成为一个世界主义者.而那些终生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无法超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巴掌大的天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只有一种渐渐萎缩、枯萎、年轻的生活状态,而后者至少供应了很多生活的可能性.进城打工是农村年轻人普遍选择的方式,对于那些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孩子的人,他们更情愿选择在四周的县城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这里最为吊诡的部分在于,对于那些进城的打工者来说,第4页共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他们清晰城市并非他们的家乡,当他们远离了家乡进入新奇的城市时,他们更加清晰是城市中的异类.虽然一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城市,但是城市只是暂留之地,是挣够钱都转身离开的所在.他们当然想留在城市生活,而且有许多人都胜利了,他们在城市拼搏了大半生,买了房子,结婚生子,从今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但是他们的记忆仍旧生活在乡村里,完全的城市人至少需要两三代人才能完成这个蜕变.而对于打工者来说,城市是一个大写的他者,无论是人情世故,文化差异,城市政策,工作环境等等都让他们更加明白,他们不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我所在的城市原本有大量的城中村,其中聚集着数百万人的打工者,今年随着城中村的拆建工作的绽开,大部分的打工者遭到了心理上的驱除.这样的事情无时无刻不提示他们,这个城市与他们无关.所以,当他们攒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