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目录contents•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01课程介绍与背景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定风波》背景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苏轼简介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定风波》的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包括意象分析、情感把握和审美体验等。引导学生体会苏轼面对挫折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性格。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深入研读(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特色。整体感知(10分钟)播放《定风波》朗诵音频,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情感。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引出《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拓展延伸(10分钟)介绍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加深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苏轼的生平及作品特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02文本解读与赏析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美。原文朗读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莫听”、“何妨”、“吟啸”、“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含义。字词讲解原文朗读及字词讲解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讲解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以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文本结构主题思想探讨《定风波》中表达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在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艺术手法分析苏轼在词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情感,表现其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探讨03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0102苏轼生平简介及时代背景苏轼所处的时代是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同时,苏轼也经历了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政治事件。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风格特点苏轼的诗词以豪放、奔放、清新、自然为主要特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他的诗词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苏轼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定风波》在苏轼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04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包括神话、传说、《诗经》、楚辞等,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上古文学以汉赋、唐诗、宋词等为代表,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中古文学明清小说、戏曲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近古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苏轼所处时代背景及文化氛围北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人阶层崛起。文学革新运动以欧阳修、苏轼等为代表的文学革新派,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多元文化氛围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盛行,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多元的文化格局。词中表达了儒家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的精神风貌。儒家思想追求自然、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