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齐鲁第一古村朱家峪导游词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位于明水城东南五公里处,胡山东北脚下,距省会济南约45公里,从309国道(济王路),南行2。5公里便到该村。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朱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入村,因朱系国姓,即与皇帝朱元璋同宗,又将富山峪改名为朱家峪。2022年8月,据省内专家考证古村土台子出土陶器残片和斑鹿角化石,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自明代至今,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之变,但仍较完整的保留着原来的古门,古哨,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和古泉等建筑格局。古村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凹凸参差,错落有致,该村三面环山,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村南头,文峰独秀;庄北首,文昌阁楼;笔架山偎依着村西首;东崖下,清泉长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头,这风光此处独有。朱家峪大小建筑近二百处,大小石桥二十余座,井泉二十余处,庙宇十余处,自然景观数不胜数,该村自第2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古以来重视文化训练,自明代至建国前,私熟星罗祺布,近二十处,先后有文峰学校,女子学校,山阴学校各一处,故人才辈出,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绚烂,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2022年6月6日,章丘市人民政府将朱家峪誉为历史文化名村,并将其方碑立于礼门跟前,以此激励朱家峪人,承前启后,不断进取。另外,游客可入村访古,探幽,归真,一饱眼福,或许感受一到种种启迪。一、礼门、圩墙的来历:鸦片战斗(1840-1842)之后,盗匪四起,朱家峪时遭匪患之苦,全村诸姓氏族长,防患未然,确保村民平安,决议修圩门(礼门),筑圩墙,建哨门,修更屋,并组织民丁,日夜轮班站岗放哨,在圩墙每箭垛处,布下土枪土炮,手持大刀,长矛,严阵以待,随时预备痛击来犯的敌寇,结果,众匪望而却步,不敢肆意冒犯,远逃而去,此后村民得以安静。古村治安防备设施,共分为南北里两道防线,其一,从村北礼门起,东至东山,西至雁落山,筑起了一道长约一公里余,高约三至五米不等的小长城,墙顶部设有箭垛,其二,朱氏家祠北首设中哨门(已拆除),东西两哨门照旧尚存,第3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三处哨门基本连成一线,在古村内匀称设有八个打更屋,全用石料筑成,多处保留完好,由此足见,古人为保卫家乡之专心良苦。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朱家峪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儒教,旧时,当官者每到礼门跟前,便下马,下轿,步行入村,以示做官放架子,视乡民为衣食父母,故将圩门取名礼门。文昌阁前后石路,建于明代,复修于清代,领袖朱志臣倡义举复修此路,故取名义路,每当我们走在这光滑如镜的石板路上,便油然产生对古人的无限仰慕之情。圩门系古村八景之一,名曰圩门远眺,游人登临礼门顶部,可迎旭瞻霞,一览山乡之秀美,深秋季节,或赏漫山霜叶,大雪过后,玉树琼枝,群山玉峰,更招人留恋。二、双轨故道(双名义道):北起礼门,南至汇泉小桥,长约三百米,双轨,即指上行与下行,旧时,不论出村或入村,人与车马均靠右边走,秩序井然,正与当今交通规章不谋而合,在数百年前,朱家峪古人能意识到这一步,难能珍贵。三、登云桥:来源于一个民间传奇,很古很古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随着海水的日渐东移,群山毕露,有一条独角大兽,脾气极坏,吞云第4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吐雾,飞沙走石,天无宁日,如来驾云而至,用灭妖镜除掉了此害,就在这河边一大青石上登云雨而回,后来,村民用其石在此建一古桥,故取名登云桥,登云桥,环山抱水,东邻文昌阁,西依雁落山,是一处亮丽的景点。另外,每当有志学子和忠臣良将祭拜文昌阁之后,登此桥以示平步青云。四、双面无字碑:并非无字,东石碑乃文昌阁之原碑,西石碑乃登云桥之原碑,文革中,双碑被村里人移去做了桥面石,因字面上,日久真迹人踏车碾,字迹磨灭,今将其碑复其原位,以示不泯灭之意,这石碑记录了一段惨遭蹂躏的历史。五、文昌阁:领袖朱志广倡义举,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系善起文运,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