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最终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识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讲究。有观众直呼“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假如说《舌尖1》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历史,那么,《舌尖2》无疑仍在连续制造更多的第一。央视1套每周五晚九点的首播,央视多频道多时段的重复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剧”范儿,大型综艺节目般的广告投放,不菲的国内国外版权收入,以及大型电商同步跟进的营销大战,都将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开头意识到: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消遣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第2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洪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对美食布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亮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头,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虽然也会有人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主题为“探讨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原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每天饮食”的菜谱,更不是“美女私房菜”。《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许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坚韧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舌尖》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第3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上永久带一点家乡美食,仔细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叙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剧烈的情感共鸣。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予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为胜利之处。真正流连“舌尖”的美味,不是价格昂贵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处溢满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亲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劳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第4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几经推迟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最终在18日晚21点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腾讯视频也将播出。这档大热纪录片引发的关注度早已呈现,开播前几天,网友们就自发的在微博、伴侣圈中表达了期盼之情。风格连续的解说词、不变的配乐,《舌尖2》开篇的亲切感扑面而来。然而与第一季的不同在题面上就见分晓了:《脚步》、《心传》,这些分集名比第一季的《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时间的味道》在主题设置更加形而上,其笔触也更多用到了情感酝酿和编织上,美食部分反倒被压缩了很多。这令不少搬着小凳子、备着零食等待“深夜报社”的小伙伴们意外的流下了更多泪水,忍住了口水。《舌尖》在众多饮食节目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只是饕餮的美食,第5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进最平凡的乡野民间,一边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让观者不自觉的在舌尖上呈现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性。为了给弟弟上高校凑学费上山挖灵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东奔西走从事辛苦的养蜂行业的老谭夫妇,以船为家、奔波在东海上讨生活的渔民、行走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山东农村制作煎饼的老夫妇……较之上一季,《舌尖》用情感更为充足的镜头,再度瞄准了这块土地上最可爱的劳动人民和食物间的质朴联系,让人们无法不仰视这些寻常人的身影。节目播出中,网友不断表达着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显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们的一种情感。”(.9xwang.com)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