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生死疲劳》读后感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惫》。应当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确定是“热”了,他的作品确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当然,不知道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熟悉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知道了莫言。总之,最近看莫言的作品,肯定是和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傲慢,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傲慢。第2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似乎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说到这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将来布满渴望和幻想。现在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现在没方法相比。二十多年前异地沟通,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第3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或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淳朴,就像山上的清泉一样清亮,就像青草地上那一方蔚蓝的天空一样无暇……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记得那段记忆是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刺眼的功夫。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楚而又支离破裂。有时候,如同泛黄的落叶在脑海闪过,更多时候是尘封在记忆的河床。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第4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惫》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月为背景的开头嘛。时代明显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不过,本人也经受文化大革命。虽然当时还很小,但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还是不生疏的。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疯狂和盲目还是有感受的,对知青上山下乡还是有清楚的记忆的。莫言的这部小说,表面看来可以说通俗易懂,不时夹杂着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最真性情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真,是很多人私下感想,私下敢说,却不敢大庭广众公开写出来,有的地方真的“太通俗”了。有时候,我自己读着读着竟然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一边笑着,我嘴里一边说:“莫言啊莫言,你真是个‘歪才’”。(诚惶诚恐: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歪才,不是我对莫言不够敬重,我这也是真情流露,我对他的宠爱,是用我自己的形式表达而已。还有,“莫言这小子”这句话是他莫言自己第5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在小说中常用的,所以,这几天我也读顺嘴了,在提他的名字的时候,也就顺嘴“溜达”出来了。假如莫言看到了,还请不要怪我不恭!不过他是不会看到的,人们都在读他的“名著”,他哪有机会看到我这样的闲言碎语。)如同不一口气读完不快的感觉。莫言用了四十三天写完的这部五十万字的长篇,不是用电脑,而是用笔用稿纸,可以说的确够快的。不过他酝酿了四十三年,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它,当然,刨除吃饭睡觉遛弯和每天必看电视新闻节目,我是用闲暇时间读的,我读的也不算慢。读完这部《生死疲惫》合上封底的瞬间,让我想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描写的前后七代人,拉丁美洲百年的兴衰进展历程。莫言的《生死疲惫》是描写前后三代人,准确的说算上“大头”应当是四代人,我们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