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特地德育老师和非特地德育老师的区分给德育带来了什么后果?我们该提倡“德育老师的专业化”还是“全体老师的德育专业化”?老师素养结构有哪几个基本维度构成?为了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当深化思索上述问题,提倡包括德育老师在内的“全体老师的德育专业化”,把德育专业化作为老师素养的内涵。九象网23http://.9xwang.com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老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训练的根本任务”,把德育立于训练的根本、优先地位。又指出,“推动训练事业又好又快进展,培育高素养人才,老师是关键”,进一步明确训练进展的关键是老师。全体老师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是德育老师的专业化还是老师的德育专业化无论是从老师进展还是从训练质量提升的角度,我们都必需关注全体老师专业化的德育层面。第2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德育老师或者德育主体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两种形态,即特地的和非特地的德育工。我们平常说的、明确担当着德育使命的“德育老师”是指前者。近代以来,尽管我们认为“没有无(道德)训练的教学”,德育主体仍旧实现了分化,消失了专职的德育工(或狭义的“德育老师”)和好像是“非德育工”的德育主体。德育老师专业化问题的消失,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历史条件:一个是义务训练消失后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老师,因而消失了“老师的专业化”问题,德育老师的专业化任务内涵于其中;另外一个是近代学科学问积累、分化到肯定程度,消失了对特地负责伦理道德、政治或公民训练的“科任老师”等特别老师群体的现实需要,因此也就消失了对他们的特定的专业化要求。在我国古代训练活动中,训练即德育,所以全部训练工都是德育老师,德育主体只有一种形态。受社会进展、社会分工、学科分化等因素的影响,训练系统中渐渐形成了相对的分工,消失了德育学科的专职教学人员、询问辅导人员和特地的训练管理人员等,与“非德育”的训练工同时存在。第3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这一分化意味着社会进展提出并事实上开头确定这样一个命题:德育工作有值得特地关注和讨论的必要,德育具有特别性,因此德育主体需要特地学问、特地训练。当然,这一分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比如,特地德育简单导致德育过程中的强制“灌输”;人们往往会将道德训练的责任不自觉地推到德育老师身上;在学校训练中,德育简单被狭隘地限定为某些训练工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进行的特地课程与活动,等等。分工明确反而造成了忽视德育责任、惯于集体性模式而忽视共性化影响的后果。但社会进展与学科分化的历史趋势不行抗拒,美国等国走过的路程是我们的前车之鉴。美国一些地区曾经否定直接德育,废除特地德育课程及其老师,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头,美国德育理论界和学校德育实践开头反思自己的德育问题,很多人开头将大量的青少年品德问题归结于学校正面道德训练的缺失---由于没有特地的德育课程,德育被严峻“边缘化”了。到上世纪80年月,品德训练(charactereducation)运动兴起,美国人第4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又开头重新认可直接德育、特地德育课程的必要性,目前有2/3以上的州已经加入了品德训练运动。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圆圈蕴含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社会进展与学科分化的历史趋势不行抗拒,直接德育、间接德育、隐性课程三种德育形态在学校训练中实际上是缺一不行的。中国和全世界都只能从历史进展的规律中学会更周全地考虑问题:不是不要特地的德育课程、德育老师,而是如何实现各类课程的分工与协作、特地的德育老师和全部老师的全面德育合作,我们应当提倡包括德育老师在内的“全体老师的德育专业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训练,深化开展抱负信念训练,加强和改进同学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训练体系,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育德智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