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读后感商云/文今日仔细拜读了曲辉老师的《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老师》,文章中痛击中国训练弊端的犀利语句,句句犹如重锤,敲打着读者的灵魂,心中不仅要问:中国的训练毕竟怎么了?中国的启蒙先生去哪里了?!何为启蒙老师?百度一下得知,启蒙老师就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学问的人”,是“普及新学问,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的人。”曲辉认为启蒙老师是“拟定儿童一生蓝图”的人,因此也就指出了启蒙老师的重要性。训练就是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根据自然规律,以其独特的方式得以伸展、得以生长。可当我们在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某个历史大事的活第2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动时间、意义时,创新思维被禁锢了,当我们的训练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时,同学的抱负、人格、生命的尊严统统屈服于至高无上的分数,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是多么的单一,单一得令人感到悲伤和窒息。朱永新老师认为“启蒙老师一个特别危急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成形。因此,老师必需如履薄冰,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同学走向崇高。”如今的老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究其缘由,为分忙,为分累。即使是教学过程,也是依据考试要求为指导,三维目标被折断了双翼,情感和力量的培育被搁置一端,学问目标不断被强化,再强化。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与考试无关的学问点少提,甚至是不提。同学在题海中不断挣扎,在作业中迟疑彷徨,在频繁的考试中渐渐变得麻木。第3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本该是儿童启蒙老师的人,却在不遗余力地在成为中国训练考试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让同学死读书、读死书,后来读书死。文中讲了一个令人倍感汗颜的故事:旅华多年并在华娶妻生子的英国闻名出版人马克·基多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预备从中国撤退,他认为中国的基础训练只是一个“考试中心”,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只培育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中国并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育成领导人、创造家和革新者,但这才是训练的最终目的。”素养训练推动多年,但效果如何呢?最终只不过是披着素养训练的外衣,大肆开展应试训练,而且是愈演愈烈。曾经读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小林校长是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小豆豆可以算是一个很幸运、很幸福的同学。她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可以和小林校长连续说上三个小时的话,可以和同学们们第4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一起体会野外生活,可以观赏校内里的漂亮风景,可以体验关心别人的乐趣,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得到小林校长的宽容和敬重……而这在我们看来,可以称得上是训练中的世外桃源了。其实,类似小林校长的训练思想,早在我的民国时期,钱穆、夏丐尊、朱自清、叶圣陶等诸多大家都已经提出。他们的启蒙很简洁,就是供应给儿童更多的趣味和自由,指出:“训练就如喂鸡,假如让同学多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肯定会好得多。”一个现代社会启蒙老师的先行者黄玉峰老师也指出:“不以应试训练对应试,而以素养训练对应试。只要同学的素养真正提高了,他们应付考试的力量也不会差。”事实证明,他的同学在传统的升学平台上,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第5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他们的训练思想和主见,无疑给我们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和道路。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启蒙先生,让孩子赢在在起跑线上?那就是,揭开训练花哨浮躁的假象,撕去分数至上的外衣,一切从同学的生长规律动身,从同学的需要动身,敬重生命,敬重共性,呵护创新思维,追求一种朴实的真训练,让训练回归本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