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追溯五四文人风范_1VIP免费

追溯五四文人风范_1_第1页
追溯五四文人风范_1_第2页
追溯五四文人风范_1_第3页
第1页共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追溯五四文人风范追溯五四文人风范核心提示◆今日,我们会用各种“标准”对人群予以切割。用标准衡量一切,用指标推断一切,天才难有空间。◆斯文尚在吗,今日,文化传统还在吗,那种Q文人风范还在吗?但是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之所以我们能够发出这种质疑和召唤,说明这一切在我们内心当中从来没有远走,只不过它需要时间来推动。坛主小传赵普光,生于1979年6月,河南杞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高校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讨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参加编辑著述多种,获奖多项,学术兼职多项。比1919年“五四运动”更早一些的是当时中国的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以后,文人许多,对社会影响特别大,并且相当第2页共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一批文人是从报纸杂志社出来的,当然也有一批文人是从高校出来的,基本是这两个体系。那时中同学都有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关怀陈独秀以前考科举,接受传统训练,但是后来晚清政府把科举废掉了,这样一来,一批人都没有出路了。这时一个很重要的朝阳产业“出版传播”消失了,报馆、杂志社这样一些实体兴起,给了一批原来出路已断的人一个新的出路。陈独秀当时创办了一个青年杂志,这个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叫《新青年》,它是中国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阵地。《新青年》顺应了时代潮流成为当时中国舆论界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阵地和窗口。聚集了一批精英人士,比如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从而引起了陈独秀的激赏,也引起了蔡元培的留意,所以才邀请他到北京高校任教。然后许多人在《新青年》发表文章,引起蔡元培的留意,便亲自登门访问邀请,把聘书送到一些人手里盼望他们能到北京高校去任教。当时许多人从报刊杂志的平台走了出来,这一批人主要是新派,提倡革新,第3页共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提倡打倒传统。北京高校后来成为中国思想文化起源地,中国历史上的一校一刊一批文人模式诞生。一校是北京高校,一刊是《新青年》,一批文人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等。都是些领时代之新风潮流的弄潮儿。他们依靠《新青年》杂志为核心阵地,向全国发表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文化的、政治的、思想的、哲学的观念、理念。一个是德先生(民主),一个是赛先生(科学)。但其实还有一个,我觉得这个甚至更重要,那就是自由,因为科学和民主是基于自由的。西方的文化和文明,进入中国,由此辐射全国。比如说巴金后来回忆,他在成都读中学的时候,接触到《新青年》杂志,当时他特别感动,深受影响。比如山东的王统照,后来也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惋惜去世较早,他当时还在读中学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一个十几岁的中同学,见诸于《新青年》的文章讲的是我们民族的兴亡和人权,怎么去解决问题,呼吁人人公平。今日,反观当下的高校生,发觉大家都第4页共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只是一门心思参与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等。那时候的青年,即使一个中同学,竟然有一种身无分文但是心忧天下的关怀。五四文化人的许多特点,就是“文人风范”“五四运动”的爆发,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流产。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到1919年,这个时候已经开头结出硕果,青年人认同于这样一个理念了,认同新的文明再造,要从用文化思想熏陶、舆论宣扬的这样一种训练方式,来培育人,来立人。那样的文化启蒙方式那么快就被抛弃,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的空气:外在的压力。那时候人们的焦虑感是亡国灭种的焦虑,这在五四前后始终挥之不去,后来这种焦虑转变成为一种现代化的焦虑。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学问分子都在思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转变这样一种现状。“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一种用缓慢的文化建设的方式来转变这个现状,先把人改造好,先使人文明,先使人健全和完善,然后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思路。但是更占主流的,或者说更占话语权的是第5页共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另外一个思路,那就是通过政治的,甚至是暴力革命的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