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许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好像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为此,我也特地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解释也值得我们留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依据这句解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好像开头有了一些头绪。“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受第2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受。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终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楚了。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好像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明: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消失了许多人问孝的状况,就一点也不惊奇了。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第3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进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见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当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缘由吧。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第4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消失的频率太高。为政篇,初步看去,似乎比较乱,似乎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绽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绽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也许是这个意思,也许也是受我们宏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留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许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奇,第5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