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目录contents•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作业布置与课后巩固•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课程介绍与背景了解白杨树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掌握白杨树的形态、结构、生长规律等基础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地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欣赏白杨树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热爱。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选用《生物学》等相关教材,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对白杨树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教材分析该教材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机会。选用理由教材分析与选用采用讲解、示范、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白杨树基础知识讲解、实地考察与观察、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课堂总结与分享。课程安排本课程计划用时4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共计160分钟。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讲解白杨树基础知识;第二课时进行实地考察与观察;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第四课时进行课堂总结与分享。时间安排课程安排与时间02文本解读与赏析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等。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也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这时期,茅盾先生在中国共产党香港分局主办的《大众生活》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散文《白杨礼赞》。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音乐性。文章在词语的运用上生动准确、凝练含蓄,句子骈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结构严谨,线索清晰。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用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描写黄土高原上“不平凡”的白杨树及其精神气质,象征了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是抗日群众的力量,抗日群众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文章开头即点题,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典型环境中,普遍不平凡的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到结尾时,作者再由树及人,点出了象征意义。作者描写白杨树时,既描写了它的生长环境、普遍性和外形特点,又突出了它的不平凡、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精神气质。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也没有旁逸斜出的”“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等等。重点段落分析与解读朴实中蕴含深情。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对陕甘宁边区和抗日军民的深情赞美。含蓄中彰显力量。文章运用象征手法,将丰富的情感蕴含在描写白杨树和黄土高原的语句中,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英勇斗争、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种力量透过文字直抵人心,让人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文本风格及语言特色03知识拓展与延伸中国的文化传统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白杨礼赞的文化背景。茅盾的文学地位与贡献介绍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和风格特点,为学生理解白杨礼赞提供更广阔的文学视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与本文相关的其他作品推荐推荐阅读茅盾的代表作《子夜》,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茅盾的文学世界。《子夜》推荐阅读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家》、《春》、《秋》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