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途径,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近三年来,天津市中小学教研室地理学科与各区县地理教研员、广大教师一道,在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工作中,目标明确、热情参与、脚踏实地、开拓探索,创造出了一些对今后进一步提升地理教研质量有借鉴意义工作经验,积累了一批对地理课堂教学有应用价值的教学资源。现就近三年来地理学科工作的重点做以下专题总结。一、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提前学,早准备(一)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这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经过教学价值观、质量观的重建,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教学文化。这些改革要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充分的体现。例如: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教学提倡学生探究,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师生要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教学不应仅关注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习过程等。为此我们自2004年~2005年就利用地理教研活动渗透、宣传,并组织大约10余节“老教材、新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课,体现课标的要求,使老师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不同。在学习中,我们首先使市区教研员明确新课程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一是希望教研员树立增强意识:服务于教学需要,服务于教师成长,服务于学生发展;同时要求教研员做到:学习要超前、思考要超前、行动要超前,总结要超前,以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二是希望教研员增强民主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研活动要体现与教师的尊重、互动、听取、采纳,减少一言堂,重视教师教学的行动研究等。这些都是为课堂教学改革做思想准备。(二)编写高中新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操作能力为了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促使广大地理教师和教研员领会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使地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学科遵照市教研室的统一部署,制订了《天津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教学指导意见》,以电子稿的形式,征求骨干教师的意见,发给各区县供大家参考使用。为了方便广大教师理解地理内容标准,《指导意见》中将地理课程标准中表示认知目标的行为动词,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归纳等做了简要说明。尤其在地理教学设计的理念及操作行为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教学设计应注意:教师设计的地理学习材料是否有德育、智育价值;教师设计的教学手段是否用于创设了学习情境;课堂提问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应关注:教师的解答是否对地理问题有引申;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占多大比例;学生在课堂活动的时间占多大比例;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策略是否恰当;教学反馈的方式、范围、真实性如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鼓励和保护等。《指导意见》要求教师树立“学生自主活动优先,教师点拨指导在后”的意识坚持:学优先、思优先、议优先、评优先、结优先的策略。《指导意见》虽然没有发表,但是地理学科通过网络下发给各区县教研员、特级教师等,使其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研制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表,积极引导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新课程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2005年,为了让广大教师更快地接受新课程理念,并转化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行动,地理学科研究制订了《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制订了评价表说明细则,发到各区县教研室和全体地理教师信箱,通过将课堂教学评价透明化的策略,达到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些地理教研组将此评价表及细则张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供老师们参考使用。2007年,市教研室为了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倡导了“一堂好课”的讨论。地理学科在这次讨论中,认真思考、撰写了相关文章并在区县地理教研员中宣传、倡导:用系统的方法观察教学过程、从三维目标落实看学生收效、从统计学角度看师生关系、从师生的反映看教学发展等评价观点、思路,同时设计了教学行为观察的量表及说明细则,在广泛征求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