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墨家庄子阅读理解测试题VIP免费

墨家庄子阅读理解测试题_第1页
墨家庄子阅读理解测试题_第2页
墨家庄子阅读理解测试题_第3页
2011年一、名词解释(30分):道法自然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意谓道对外无所法,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存在为法。王弼则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谓道以自然为法则。兼爱墨子看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一旦做到了“兼爱”,就会出现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谋愚”的合理的、公正的理想社会。(见《兼爱中》)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墨家兼爱无差等,儒家仁爱有差等。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也。一心三观,北齐慧文禅师于中论发之。一念三千,天台大师于法华经发之。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之义,则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于是一切之法尽矣。止观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止观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理一分殊这个命题起源于对张载《西铭》篇的理解。张载在《西铭》中根据人和万物都是气的聚合,从而认为,民众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程颐的弟子杨时因此认为,这里有墨子“兼爱”思想的嫌疑。程颐回答说,张载和墨子不同,张并不主张兼爱,这里只是“理一分殊”。即理是一个,比如都是忠孝仁义,但由于各人的地位不同,所以他们只能执行各自的职能,如作为臣子应当尽忠,作为儿子应当尽孝等等。朱熹一方面继承了程氏的这个主张,另一方面又将这个命题发展为一般和个别的普遍关系。依气的聚散学说,人和万物都是气的凝聚,气中的理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人和万物的理应该都是一样的。气中之理,在聚合为人或事物时,气是被分割开了,理是否也有个分割的问题呢?朱熹认为,不是的,理没有分割的问题。每个具体物中的理和气中那个普遍的理,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江河湖海所有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没有差别一样。朱熹融合了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月印万川的思想,把理一分殊作为其理一元论哲学的重要命题。俱分进化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认为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1906年章太炎在《民报》第七号发表的《俱分进化论》一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说:社会的进化,"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对于这种"俱分进化"的原因,他企图用佛教唯识宗的理论去解释,认为由于"熏习",使得人所禀赋的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染上了善、恶的性质,因而人的行为便有善有恶。就人性来说,既好真、善、美,也有好胜心。这样,反映在社会历史的进化中,就出现了善和恶"双方并进"的情况。新理学《新理学》系冯友兰著,系其“贞元六书”之一,反映了作者新的理学思想体系。作者强调本书是“接着”宋明以后理学而不是“照着”宋明以后理学所讲的,故称之为“新理学”。《新理学》以程朱理学为依据,同时参以西方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新实在论”的主要理论,构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程朱理学将宇宙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新理学》也持如是观,并将前者称为“真际”、“理”,后者称为“实际”、“事”。作者认为,经验中的事物作为“实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