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与中学历史教学——从读外国教育经典《给教师的建议》说起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长期担任著名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几乎教过中学的所有学科。苏霍姆林斯基当过历史教师,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教学思想。笔者认为,探讨苏霍姆林斯基的历史教学思想,对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有一定借鉴。一、历史教学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强调,历史教学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要让学生理解与许多历史现象相联系、而又似乎是从这一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来的一系列规律性。[1]p.142他举例说,在《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一章教学时,需要学生了解的规律性知识有:在封建主义的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手工工场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并加强了剥削,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为了自己的利益于是向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丰富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归纳,深刻揭示史实中固已存在的规律性,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直接的效果是学生去记忆全部史实、细节、详情的必要性就变得越少,而且,在理解基础上记住基本史实也是很自然的事。[2]p.142他还进一步指出,在学过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学生还要学习许多次资产阶级革命,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仅把记住每一次具体革命的史实作为目的,而且把理解上述规律性也作为目的的话,那就会产生更大、更深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越丰富,对具体事实的分辨就越清楚。学生知道得越多、越宏观,学习起来就越轻松。[3]p143针对一些教师(迄今还存在)一讲到底,不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的做法,苏霍姆林斯基曾批评说:为了满足青年学生对于抽象活动的精神需要,教师在提供事实上经常是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吝啬的。[4]p237并且指出,对青年学生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在给学生叙述历史事件的时候在一些场合干脆把一切都讲得详尽无遗,而在另外场合则把某些东西有所保留,不把话说完,让学生调动与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所谓的悬而未决的问题。[5]pp237_238他举例说,历史课上,在讲述各个具体国家时,先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一般概念,当学生依靠教学与自身的努力弄懂了这个概念以后,他们会产生了一种似乎要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来而进行推论的愿望,学习的动机得以激发起来。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国家产生和发展的相当多的知识储备,所以就让他们带着巨大的兴趣去研究一些相似问题。如对存在着奴役性劳动的国家衰落和迅速瓦解的原因做探讨。[6]p238当学生在具体事实与概括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所以他告诫教师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能真正对知识感兴趣。[7]p238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中既包含一定“分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分额”的新东西时,才能唤起学生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才能增强学生历史意识,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洞察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用批评的口吻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割裂历史联系,不注重历史思维培养的弊端。他说:现在采用的教学法常常包藏着一种很大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就在于,用形象的话说,学生只看见每一棵单独的树,而看不见整个树林。例如,在学到第一次俄国革命的时候,学生不分巨细,把每个细节和日期都记住,而不是从整体上考察全部历史事件,不是在对史实细节进行抽象、分析、联系和概括的基础上去把握整个事件的总的轮廓,思考它的意义、实质及其对人民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