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不是依据标准测评出来的,而是修炼而成的通过测评、考核和监督来建设师德师风,对教师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记得在一次中小学校长的网上培训中,大家就话题“如何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做了集中发言但我听了校长们的发言后,竟感觉倒吸一口冷气:假如校长真这样做,那“师德教育”恐怕就成了“整肃运动”了。比如,有人说要努力拓展师德建设途径,设立公开电话、电子信箱、完善家长委员会,普遍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在学生中开展“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的问卷调查。有人主张设立“师德建设”评议周,邀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进入校园,开展民评议活动,并实行无记名式的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人提议构建“师德网上测评系统”,每学期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对教师师德进行测评打分,系统自动合成,生成每位教师的师德测评分。测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相挂钩。甚至还有要建立“教师师德档案”的,要求每学期对教师分项进行师德量化考评,将结果记录在档案中,以作为教师将来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方案,让我想起了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非常担心,要真按照我们这些校长的“高招”来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教师来说恐怕要面临一场灾难了。试想一下,当你自己的言行时时刻刻都在各种信箱、电话、网络、问卷、会议、来信……的监控下,你还放得开手脚做事情吗?你的言语还会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吗?不去追问师道何在,张口闭口大谈师德建设岂不被人笑掉大牙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如今师德师风建设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我以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师范生的门槛似乎一年比一年低。在这样的情形下,仅仅靠文件、监控、运动,能将师德师风提升到我们理想的境界吗?身为校长,站在职业和学校的立场,师德师风建设当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职责,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我们究竟给老师们铺就了怎样的道路、搭建了怎样的平台、为他们谋求了怎样的待遇(哪怕是道义上的);是不是应该向呼吁社会教师职业同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种职业,不同的只是这种职业是关乎人的生命成长的。不错,他的职业要求相对来说是要高一点,但教师首先是人,不是神,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人的角度来要求教师呢?当然,作为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准则和底线。比如,相对其他从业人员来讲更应当慎言慎行。从这个话题,我就想到了所谓的“师道”问题。不错,为师当有为师之道。道家认为,万物有道,道生万物,这其中,也自然包含延承人类文明和孕化各色行业血脉的师道。儒家鼻祖,同时也是“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可谓是整个中华师道的奠基者,其“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谋道不谋食”等教师观,沿续千年而不衰并一直成为后世学人效仿的对象,足见我国师道之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如果我们的“道”都不存,那每天还张口闭口地大谈师德建设,岂不是要被人笑掉大牙教师的“术”、“业”,时常淡化甚至取代了教师的“道”实际上,千百年来韩愈的那一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几近成为衡量校长和教师的标杆,因为它从“道”、“业”、“惑”三个不同层面,清晰勾勒了“师者”的天职。而作为最高境界的“道”,既是教师职业的终极追求,也是价值认同和生命自觉的理想状态,引人孜孜以求。其实,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是作为普遍真理存在的,是所有人求索和修为的目标,比如,中医里最优秀的医生,就被称为“道医”。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业”,还是“惑”,都不过是某种载体,是物化而有形的;而师者真正的希图是形而上的真理,但因为那“玄之又玄”和“妙不可言”,才不能不以“术”、“业”相授。可问题又来了,在世俗标准的裹挟下,我们的“术”、“业”,时常淡化甚至取代了“道”。这才直接导致我们的校长们愿意用各种各样的堂而皇之的“高招”来限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