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摘要:小学生厌学的问题由来以久,已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厌学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不当、不良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压力等。要缓解孩子的厌学情绪,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教学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最后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安全的学习环境。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对策眼下,小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家长和老师颇为头疼。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厌学情绪不仅会影响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对小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因素,在若干年后,也会对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产生比较坏的影响。所以,小学生的厌学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也是家庭问题,更是一个应该引起各界重视的社会问题。一、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所谓厌学就是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抵触情绪比较轻,则该学生颇于家长的压力,还会到学生去,但学习对他来说,则完成是一项苦差事,没有一点趣味。如果抵触情绪很严重,则该学生则不愿到学校去,即便是有家长强逼着去,学生也会在学校与老师、同学闹情绪,甚至跑到校外,干脆不回家。根据对广西博白县绿珠小学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小学一年级学生厌学率为2.8%,二年级学生厌学率为4.5%,三年级厌学率为6.1%,四年级厌学率为7.9%,五年级厌学率为10.5%,六年级学生厌学率为21.7%。【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令人深思:我们的小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如果这些教学的任务完不成,不能想象,在若干年后,我们国家的人才会是什么样的。小学阶段也是正式教育的起点与基础,正所谓: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万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基础打得好,中学阶段的过度自然也容易,上大学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所以,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二、小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1、缺乏学习动机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而学习动机则是指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可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由内源性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分数,学生乐于学习;外源性动机是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2】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学习活动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学习是附属品。不论是内源性动机还是外源性动机,都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7-11岁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并不知道学习对于今后个人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也不理解家长严格要求他们学习的苦心,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相反,由于学习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一些孩子会觉得学习挺苦的,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能够正确的加以引导,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并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则可以帮孩子度过这个难关。但事实上,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而学校现在又是大班上课,老师也不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一些孩子长期得不到引导,逐渐地就走上了厌学的道路。2、学习方法不当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中,学习策略即是指学习方法。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觉得“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我似懂非懂”;25.9%的学生“常常走神”,或“根本听不懂”,并且课后也不想弄懂,经常抄作业,甚至不交作业;2.4%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学习吃力,即使努力了也不会有多大进步。【3】这些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对学习产生焦虑,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有些学生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因而产生消级情绪,阻碍学习,且恶性循环。这些学生缺乏探讨有效学习方法的能力,导致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