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人们面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二)老子社会整合方案:治国、用兵之道(1)、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军事力量,是不吉祥的工具,万物厌恶之,所以有欲治理好国家者,反对以军事力量争霸,但却强调善于军事力量自卫。又强调了治理国家,不能以应付非常态情况的的方法来治理常态社会,“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清净守法治国,以奇谋诡计用兵,在常态社会中,军事力量应当隐于背后,不能介入和侵扰正常社会的自然运行,如果避免不了战争,应不择手段,速战速决,不使战争拖累和伤害百姓。(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再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安民之道。(3)、“治人事天,莫若蔷”,治理百姓,遵行天道,没有比节俭更为重要的了。指出了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