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历史沿革先秦时期(约7500~4000年前),从凉州的磨嘴子、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前凉州就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是上古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是游牧部落。夏商时期(约前2070~前1046),在夏商时期,雍州、凉州地处的犬戎的势力范围,河西走廊为西戎的驻地,西戎首领行使司法权,因为是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场所不固定。西周时期(前1046),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西周,此地为北羌、马羌、西戎占据,此地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但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马羌、西戎是中国最古老的几个强悍嗜血部落,雄踞西北长达几个世纪。西周时中国分为九州,此地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东周时期(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此地为雍州属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雍州,禹贡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尔雅的释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确的史载。黑水即张掖黑河,或谓即党河,或谓即大通河,诸说不一,是中国古九州之一,玉帛之路的重要节点。秦朝嬴政初年(前22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雍州的这部分土地为月氏驻牧地,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此处是月氏人的属地,亦称月支、禺知的属地,隶属于雍州,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武威与敦煌地区,实力强大为匈奴劲敌。西汉高祖元年(前202),高祖刘邦正式称皇帝,建立西汉,刘邦原想定都洛阳,后迁往长安。由于北方匈奴过于强大,高祖刘邦忍辱负重实施大臣娄敬的和亲策略,休养生息。后来的吕后、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亲,并奉送大批财物,在其中凉州扮演重要角色。西汉前元六年(前174),拥有东方最强军事实力的草原枭雄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又派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走廊。后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城即姑臧城、休屠城。姑臧二字来源于姑臧山,而姑臧山是西戎、月氏和匈奴部落的生活和游牧场所,其名来自匈奴语,匈奴语已无可考。西汉元朔三年(前126),武帝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凉州因此而得名,至此从古雍州改名凉州,成为汉代十三州之一,领河西诸地,这为以后凉州制衡西北长达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础,姑臧故有“雍凉之都”之美誉。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使整个凉州纳入西汉版图。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前106年武威郡辖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媪围、苍松、宣威十县,以姑臧为治所,元鼎六年(前111年),从武威郡分出张掖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刺史部。在凉州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政府驻地武威郡,凉州刺史是西汉最重要的几个刺史之一,权利很大,凉州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张掖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司法权由郡守行使,从此凉州开启了制衡西北的序幕。西汉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刘彻想要夺得良马,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攻下大宛国,前101年后,再命李广利率军远征,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汉军得蒲梢,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这些马匹都在凉州养殖的,史有“凉州畜牧甲天下”之美誉。西汉黄龙元年(前49),十月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征原来做过凉州刺史贡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以政事。贡禹是凉州汉宣帝时的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刺史,汉成帝时为谷永,汉哀帝时为杜邺,汉元帝成帝之时为赵宏,凉州的政府驻地姑臧。东汉更始元年(23年),王莽政权崩塌,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而后天下大乱,刘玄称帝,更始帝刘玄将要建都洛阳,后窦融被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凉州牧,时任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得知消息,解印绶离去,从此窦融据武威,后在武威筑窦融台。东汉建武八年(32年),凉州就有了姑臧夜市(凉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