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摘要:由于幼儿期每个年龄阶段习惯教育的侧重不同,到了大班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举手发言习惯和阅读习惯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幼儿的学习习惯。关键词:倾听习惯;举手发言习惯;阅读习惯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笔者们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是否成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在人的习惯培养中,幼儿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幼儿的可塑性强,很多习惯都还没有定型。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那么在以后的年龄阶段再进行培养的话就要化上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功夫。鉴于如此,笔者在担任大班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幼儿习惯的养成,而由于幼儿期每个年龄阶段习惯教育的侧重不同,到了大班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举手发言习惯和操作习惯、阅读习惯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幼儿的学习习惯。一、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1、教师的语言组织清楚明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简明扼要的语言组织,能使幼儿集中注意倾听。比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植物》中,教师一开始就用简洁、浅显的语言引出活动主题:“许多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非常有趣,老师今天请来了四位植物朋友,你知道它们有什么本领吗?”教师直奔活动内容的语言,给幼儿非常明确的信息,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倾听也就认真了。另外,在活动中追随幼儿兴趣和引发幼儿思考、探究的提问,也能促使幼儿认真倾听。2、可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倾听。这学期,笔者所在班开展讲故事活动,请幼儿将自己在家准备的故事大胆地讲给大家听。这一每个幼儿回家都会认真地练习,为第二天的说新闻做准备。在讲故事前,笔者一方面提醒他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要安静倾听,表示对讲故事小朋友的尊重,并设置了几乎人人都可能得到的奖项,让文明的小观众来当小评委。一段时间下来,幼儿倾听的习惯明显好转,幼儿们“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另一方面笔者鼓励讲故事的人与下面的听众进行互动,故事说到一半可以请听众猜猜故事的结尾,故事讲完后,听众可以向他提问,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他回答。这样的讲故事形式,既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意识,又巧妙地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还有,通过复述故事,培养幼儿用心倾听的习惯。比如:在欣赏故事《萝卜回来了》第一遍时,教师以“故事里有谁?”第二遍教师以“萝卜都送给谁了?怎么回来的?”等问题将幼儿带入故事欣赏中,幼儿倾听就特别专注,对故事的理解就更深入,复述也更完整。3、让幼儿在鼓励中认真倾听。幼儿对鼓励很敏感。老师的鼓励能使幼儿感受成功,充满自信,是幼儿自主活动成功的动力。因此,笔者总以欣赏的态度,适时、巧妙地称赞,对倾听习惯好的幼儿加以肯定,并在评比栏中增设“红旗”为认真倾听奖。从起先每天评一次到现在的每周评一次。慢慢地,那些平时经常插嘴的幼儿也能努力控制住自己,不管是课上,还是日常交往中,基本能认真、耐心地听对方讲话,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中养成了耐心倾听的好习惯,评比栏上的“红旗”也越来越多了。4,在游戏中吸引幼儿认真倾听。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倾听的要求渗透在有趣的游戏中,寓教于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听信号,你做笔者们猜,看谁的耳朵灵等游戏。二、培养幼儿积极思维,大胆举手发言的习惯幼儿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学习时能否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大胆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逐渐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敏感性。1、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说。有时幼儿思维不够积极,是由于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有能让幼儿有话可说。比如,在《昆虫脚,真奇妙》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你观察了哪只昆虫的脚,它有几只?是什么样子的而如果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话,“你观察的昆虫脚是六只吗?”幼儿的回答只能两种可能,那就是“是”与“不是”。像这样的提问就容易使幼儿有种跟随的心理,大家怎么说,笔者也就怎么说,根本就不要动脑筋了。还有教师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