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火规范中的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分别是什么消防工程甲、乙类厂(库)房,是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来划分的。可以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6至第10页相应内容。甲、乙、丙类液体是根据液体的闪点高低、自燃或爆炸的可能性等因素来划分的,可以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6页表3.1.1的内容。按照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厂房)甲类:1、闪点小于28℃的液体2、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大于等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乙类:1、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2、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5、助燃气体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雾滴丙类:1、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2、可燃固体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的可燃物数量:(仓库)甲闪点小于28℃的液体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小于10%气体的固体物质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乙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助燃气体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丙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可燃固体甲乙丙类液体,依据闪点划分:将甲类火灾危险性的液体闪点基准定为<28℃;乙类定为>28℃至<60℃;丙类定为>60℃。这样划分甲、乙、丙类是以汽油、煤油、柴油的闪点为基准的,这样既排除了煤油升为甲类的可能性,也排除了柴油升为乙类的可能性,有利于节约和消防安全。而在我国国产16种规格的柴油闪点大多数为60~90℃(其中仅“一35号”柴油闪点为50℃),所以柴油一般属于丙类液体。闪点闪点,是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施用某种点火源造成液体汽化而着火的最低温度。闪燃是液体表面产生足够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气体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燃的现象。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石油产品,闪点在45℃以下的为易燃品,如汽油、煤油;闪点在45℃以上的为可燃品,如柴油、润滑油。挥发性高的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容易蒸发损失,严重时甚至引起润滑油粘度增大,影响润滑油的使用。一般要求可燃性液体的闪点比使用温度高20~30℃,以保证使用安全和减少挥发损失。闪点的分类甲类液体:闪点<28℃的液体乙类液体:28℃≤闪点<60℃的液体丙类液体:闪点≥60℃的液体。常温下为液态且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按其闪点高低分为以下3类:低闪点液体——闪点<-18℃,如乙醚、丙酮、正己烷等。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如苯、甲醇等。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如二乙二醇二甲醚、苯甲醚等。2.1.3.2根据国家标准“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规定,将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三类:甲类——闪点<28℃乙类——28℃≤闪点<60℃丙类——闪点≥60℃(闪点均为闭口试验闪点)闪点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越底,表示该液体越容易燃烧,火灾危险性越大。爆炸极限2、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极限分为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爆炸下限越低,或爆炸极限越大,表示该物质越容易发生爆炸、危险性越大。什么叫爆炸下限%LEL、爆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