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比较,解读文艺性说明文——《蝉》课内自读教学设计教材定位:《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原文一共四个部分,分别是《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歌唱》《蝉的卵》,本文将第二部分《蝉的地穴》和第四部分《蝉的卵》选编在一起,完整的讲述了蝉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生命历程。从分册编排和单元来看,部编八上新教材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单元阅读方法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教读篇目《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自读课文是《蝉》和《梦回繁华》。五单元写作训练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后附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提取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信息,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品味文艺性笔法。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提取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信息,品味文艺性笔法。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品味文艺性笔法。教学流程:一、对比小思《蝉》与本文,明确文体说明文及阅读重点——文章的知识性。二、速读提取课文的知识信息,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相关定义印证,明确课文介绍了蝉的生长历程。三、对比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蝉”与课文,归纳出文中主要用到的文艺性笔法。四、总结并引出“文艺性说明文”的类别概念和阅读方法。具体步骤:一、课前导入:学生吟诵与蝉有关的古诗。教师: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描写歌咏蝉的佳作,其实,写蝉的文章也不少。这节课,我们要翻开有“昆虫的史诗”之称的科普巨著《昆虫记》,进一步来认识了解蝉。请学生勾画注释一的作家作品。二、对比浏览明确文体:《蝉》位于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旧版的七年级人教版教材也有一篇《蝉》。我们首先来对比一下,新旧两篇《蝉》,有什么不同呢?投影:蝉小思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学生浏览对比。明确:法布尔的《蝉》是介绍由观察研究得来的蝉的知识,小思《蝉》是由一只病蝉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篇是说明文,一篇是哲理小品文。投影: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读者以知识的文章体裁。教师:说明文以把事物和事理说明白为主要追求,读说明文,首先要读懂其中的知识。三、速读提取知识信息。教师:法布尔在文中为你介绍了哪些蝉的知识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把知识要点勾画出来。投影:速读《蝉的地穴》和《蝉的卵》其中一篇,提取知识信息。教师:这篇文章近三千字,我们来分一下工,一部分同学解读《蝉的地穴》,另一部分同学读《蝉的卵》。投影:主要知识点:每年夏至,蝉的幼虫从地面的小圆孔爬出。蝉的幼虫有极黏的液体可以做灰泥。幼虫做成涂墁很坚固的墙壁。幼虫考察天气。幼虫击碎顶盖爬到地面。幼虫寻求地点脱皮。幼虫变成平常的的蝉飞去。蝉在干树枝上产卵。蝉卵约三四百个。蚋毁掉了大部分蝉卵。蝉卵孵化变成幼虫。鱼形幼虫到孔外脱皮。幼虫落到地面寻找隐蔽。幼虫扒掘地面钻入不再出现。幼虫在地下生活四年。教师:围绕蝉主要的生长变化过程,找出最主要的几个句子。明确投影:每年夏至,蝉的幼虫从地面的小圆孔爬出。幼虫寻求地点脱皮。幼虫变成平常的的蝉飞去。蝉在干树枝上产卵。蝉卵孵化变成幼虫。幼虫扒掘地面钻入不再出现。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上面的话连起来,为大家介绍蝉。学生连句成段。投影:每年夏至,蝉的幼虫爬出变成完全的蝉。幼虫寻求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