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提优拔高及易错题精选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1.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体温计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填“能”、“不能”).2.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为防止沸水溅出伤人,通常在容器上加盖,这样会使水的沸点。若实验时不小心被:①沸水烫伤;②水蒸气烫伤,(填“①“或“②“)情况更严重,其道理是。3.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的缘故。4.“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茂名人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1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煲盖不断跳动,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填“会”或“不会”)沸腾。5.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所示图线.由图可知:水加热的初温度是℃;加热分钟后,水开始沸腾;段图线反映了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填上升、下降、不变)。6.林则徐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据说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洋人请他吃冰淇淋,他看到冰淇淋上方雾气腾腾,以为很烫,就用嘴吹,洋人以此取笑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林则徐回请洋人喝汤,由于滚烫的汤上覆盖了一层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洋人抬起就喝…林则徐用自己的智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林则徐看到的“雾气”是(选填物态变化)现象;因为油膜的隔绝,阻碍了汤的(选填物态变化),这种物态变化需要热(选填“吸”或“放”)。7.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8.浴室里分别装有热水管道和冷水管道,我们总可以发现其中一根管道有“出汗”现象,由此你可以判断该管道是(选填“热水”或“冷水”)管道,管道“出汗”是因为(2分)。9.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10.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透明的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这是医生利用了液体氯乙烷时需要热的原理。11.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上,发射台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将会,为了保护发射台,就需要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的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白色气团是形成的。12.小明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为此,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观察其蒸发的快慢.实验过程中小明需控制、和相同。13.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时,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使手不会被烫伤。14.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的方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15.炸油条、炸土豆用菜油;煮玉米棒子、煮鸡蛋用水。这样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选填“热图1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不同。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措施中是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用地膜覆盖农田B.用笤帚将地上的水扫开C.酒精用后及时盖上瓶盖D.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袋2.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A.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B.降低了人的体温C.加快了人身上汗水的蒸发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3.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B.塑料袋仍然鼓...